观众体验文物修复工艺。记者 常鸣/摄
本报讯(记者 张群琛 王戬)昨天,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正式面向公众开放,首批25位观众走进这间“文物医院”,近距离观摩文物“诊疗”全过程。
“真冷!比外面温度低好多。”刚刚走进可视库房不少观众不自觉地拉上了外套拉链,讲解员介绍,可视库房中展出的大部分为明清时期的木质文物,因为木质文物对于保存地点的温度和湿度要求较高,所以可视库房的温度会比外面低一些。
可视库房是文物保护中心展示功能区,在这里资深修复师正在工作台前专注操作,显微镜观察、清理污渍、书画揭展……透过玻璃,观众可以看到通过一道道精细工序让原本残损的文物逐渐恢复原貌。
在书画揭展展示区,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闫丽带领观众一边观看修复师的操作,一边讲解书画揭展的关键步骤和技术,这一极其复杂且需要高度耐心和技巧的过程,依靠现代科技进步发明出揭展剂,变得轻松许多。现场特别设置了“揭展”体验区,通过专业人员的现场指导,参观者可以亲自动手操作,体验文物修复过程中这一重要环节。
另一个吸引观众目光的是“面团去尘”技术,工作区里,修复师们拿着“面团”仔细谨慎地粘下古画表面上的灰尘。据了解,去尘所用的面团采用莜面加入甘油制作而成,这样做出的面团不会在文物表面留下面粉,能够在不损伤文物的前提下,让文物恢复“健康”。修复师特地拿出面团让观众上手感受,并以专业角度为大家答疑解惑。“手感就像我们小时候玩的橡皮泥,没想到我们平常吃的莜面可以用于文物修复。”一位观众感受完惊讶地说。
参观环节结束后,观众显得意犹未尽,感叹着文物修复的细致、艰辛与其中神奇的环节。“此前,孩子参加了首都博物馆举办的瓷器修复活动,便对文物修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他因要上学无法前来,特意嘱咐我回去后,详细地把我在这里的所见所闻讲给他听。如果之后还有这类体验活动,我一定带他亲身感受和体验。”刚参观完的观众周女士分享,在这里不仅可以近距离观看修复技术,还能与文物修复师面对面交流,了解科技手段如何与传统工艺结合,重现文物千年风华。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可视库房与文物保护中心展示功能区的对外开放,是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推动文化资源共享、拉近公众与博物馆距离的重要尝试。今后,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还将适时推出更多的文物保护等主题参观体验,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展览背后的工作,感受文化遗产守护的魅力,推动大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