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绿色北京”标志性平台 为超大城市绿色转型提供“北京方案”
北京绿色发展论坛永久落户副中心
本报记者 曲经纬
5年前的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宣布中国“双碳”目标,2025年9月22日,首届北京绿色发展论坛即将拉开帷幕,这一天,注定不平凡。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这场即将在城市副中心举办的绿色盛会将成为展示北京绿色发展成果、推动国际合作的核心平台。城市副中心作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将在论坛中全方位呈现绿色实践的特色与成就,为京津冀绿色协同发展领航。
论坛提质,填补“绿色北京”专属载体空白
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论坛是由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通州区委区政府主办的副中心代表性品牌活动,创办于2019年,已举办5届,今年举办首届北京绿色发展论坛,由北京市政府主办,城市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通州区委区政府承办。
此次论坛提质呈现四大变化:办会力量实现跃升,由北京市政府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参与,打破以往区域资源局限,整合全市绿色发展资源。“这是论坛成为‘绿色北京’标志性市级平台的关键一步,能让‘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三大战略落地更系统。”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胡九龙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覆盖范围进一步拓展,邀请通州、顺义、昌平、房山、平谷等区共同举办“城市会客厅”,联合18家社会机构开展平行论坛、绿色科普等活动。据测算,线下线上参与的专家、企业、市民和政府部门数量将创历史新高。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联合国相关机构代表、国际知名专家及跨国企业将参与致辞、演讲与对话,论坛还将发布国际绿色经济发展指数。“这有助于提升北京作为绿色经济标杆城市的国际美誉度,也让副中心的绿色实践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胡九龙补充道。平台价值深度挖掘,国家部委与北京市将在论坛发布权威政策,全球绿色发展北京倡议、副中心绿色科研项目“揭榜挂帅”榜单等将同步推出。
值得关注的是,论坛举办地固定在城市副中心,填补了“绿色北京”战略缺乏市级专属平台的空白。胡九龙表示:“北京有服务‘人文北京’的北京文化论坛,服务‘科技北京’的中关村论坛,如今北京绿色发展论坛落地副中心,让三大战略都有了平台支撑,也让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有了新动力。”
首发首展,为全球超大城市转型提供“北京方案”
首届北京绿色发展论坛不仅有高度,更有“温度”与“活力”。市发展改革委、北投集团等相关负责人在发布会上透露,论坛将推出一系列首发首展活动,涵盖成果发布、技术交易、产业展示等多个领域,让绿色发展可感、可及、可参与。
市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方明成介绍,论坛将系统发布北京市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的重大成果,包括绿色产业集聚区建设、绿色技术创新、绿色宜居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成绩单”。同时,《北京市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北京绿色经济发展蓝皮书(2025)》将首次亮相——前者覆盖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旨在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后者构建五个维度的城市绿色经济评价体系,为全球超大城市绿色转型提供“北京方案”。
“我们还将举行2025‘北京绿色发展榜样人物’颁奖仪式,这些榜样来自绿色技术创新、绿色产业培育等多个领域,且向基层一线倾斜,就是要让更多奋战在绿色发展前线的工作者崭露头角,引导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方明成说。
作为论坛的“重头戏”,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将在开幕式上正式揭牌。该中心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以北京绿色交易所为主体设立,是北京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举措。“首批6项绿色技术交易将现场签约,北京绿色交易所还将与15家绿色技术交易方面的合作伙伴签署框架协议。”方明成说。
互动体验,绿色产业博览会扩容升级
如果说论坛是“思想高地”,那么绿色产业博览会就是“实践窗口”。据北投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阎晓东介绍,本届博览会将于9月21日至25日在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户外环形走廊带举办,面积约1.2万平方米,是去年的3倍,预计日均参观量达1万人次。
博览会采用“1+7+N”布局,亮点十足。“1”个会客厅指房山、通州、昌平、平谷、顺义5区将举办专场推介,设置绿色投资洽谈区,促进政企对接;“7”大产业方向覆盖先进能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绿色金融等7大领域,78家优秀企业参展,外地企业占比超30%。其中,蔚来、比亚迪将展示最新续航车型,北京绿色交易所将呈现碳配额交易平台,北投集团将亮出绿色建筑技术;“N”个互动区则是通过低碳生活模拟、智慧节能家居体验、碳足迹计算等环节,让市民沉浸式感受绿色生活。“我们还首次设置‘零碳园区方案馆’,系统展示零碳园区建设的创新实践,让博览会既精又活。”阎晓东说。
此外,论坛还将践行“零碳办会”理念,搭建优先选用可降解材料、用车全部采用新能源、会议材料以数字化为主;同时推出微站小程序数字会务平台,开通高清线上直播,打造“云论坛”,让全球观众共享绿色盛宴。
论坛议程:三天十九场活动凝聚全球绿色共识
首届北京绿色发展论坛为期3天,将举办开幕大会、闭幕大会及“1+5+13”共19场专项活动,全方位覆盖绿色发展各个领域。
9月22日上午,开幕大会将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共享大厅举行,除发布北京市绿色发展重大成果外,知名院士及中国核工业集团、施耐德电气等企业代表将发表主旨演讲,同时发布2025年度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重大课题“揭榜挂帅”榜单,为绿色科研攻关“招贤纳士”。
9月22日至24日,13场平行论坛将在城市副中心多场馆同步举办,由国家级科研院所、央企牵头承办,5位院士、100余位行业专家围绕“城市存量更新低碳路径”“区域协同治理经验”“城镇水务智慧创新”等主题展开研讨,发布京津冀油区地热资源评价报告、“中国碳足迹碳标签评价信息服务平台”(2.0升级版)等成果。
9月24日下午,闭幕大会将在北京城市图书馆智和厅举办,包括专家主旨演讲、聘任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咨询委员会专家、“绿色之行不止所见”全球影像创作计划颁奖、零碳认证仪式等环节,凝聚社会各界共建绿色未来的共识与力量。
绿色“成绩单”
城市副中心六大领域领跑全国
作为论坛的核心举办地,北京城市副中心近年来在绿色发展领域成果斐然,成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的标杆样本。通州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李先侠在发布会上亮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绿色建筑方面,“两个百分百”成行业标准。李先侠介绍,城市副中心在全国率先提出绿色建筑“两个百分百”要求,即新建公共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三星标准,新建住宅100%执行绿色建筑二星标准。“目前,全市首个智能建造虚拟仿真服务平台已投入使用,累计实施超低能耗建筑面积达54万平方米,规模位居全市前列。”其中,三大文化设施采用区域能源站供能,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万吨;行政办公区实现绿色三星建材100%应用,运河商务区成功获评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形成“多点开花”的绿色建筑格局。
绿色交通方面,枢纽与慢行系统“双轮驱动”。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将成为全国首个绿色三星站城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轨道交通M101线一期、地铁平谷线稳步推进,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已正式通车。同时,智慧交通(一期)项目加速实施,累计建成绿道近600公里,步行和自行车系统示范段投用,公共交通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市民绿色出行的获得感持续增强。
绿色产业方面,国家级平台与百亿基金“保驾护航”。城市副中心出台全市首个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成立百亿规模的北京市绿色发展和低碳产业投资基金,绿色信贷余额近550亿元。更关键的是,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绿色价格认证中心等国家级平台相继落地,CCER累计成交量超270万吨,成交额突破2亿元。
在能源结构优化上,副中心同样走在前列。全市规模最大的碧水再生水源热泵项目、首个中深层地热井下换热供暖示范项目建成投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成为全市首个通过国际国内“双认证”的“全域零碳公园”;北京建院、中国人民大学近零碳校区入选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48家重点未来能源企业加速集聚。
绿色生态空间显著扩容。“十四五”以来,城市副中心PM2.5年均浓度历史性达到国家二级标准,8个国、市控出境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Ⅲ类以上;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5.33%,成功创建全市首个平原地区国家森林城市;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成为北京中轴线以东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并入选全国首批林业碳汇试点城市。
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城市副中心成功举办2025年全国生态日北京主场活动,策划“我眼中的绿动副中心”微视频征集等系列活动,吸引300多万人次浏览;通过新华社、中国日报(海外版)等向国际社会讲述绿色故事,国际流量超200万。绿色北京看副中心的共识已融入城市发展脉络,绿色低碳理念正成为居民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
更令人振奋的是,上周,国务院已正式批复同意开展北京城市副中心等10个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明确要求构建绿色要素交易机制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这为副中心绿色发展赋予了新的战略机遇,我们将以论坛为契机,进一步汇聚全球绿色资源,巩固在绿色发展领域的引领地位。”李先侠说。
他还透露,本届论坛不仅发布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十四五”期间标志性成果,对“十五五”时期绿色发展的目标、路径与重点任务进行全面展望,还将全新推出城市副中心绿色旅游精品路线,同步发布“两区”建设五年成效,以及北光厂绿色产业空间的规划与落地进展,展现绿色场景的多元价值。
政府有支持
通州区多措并举推动公众参与绿色低碳生活
为进一步推动公众广泛参与、营造绿色低碳社会氛围,北京城市副中心围绕“场景示范、机制创新、活动引导、设施完善、建筑引领”推出系列举措,为市民绿色生活提供多元支持。
李先侠详细介绍了具体举措。在场景示范方面,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成为核心标杆。该公园创新采用“光伏+地源热泵+水蓄能”多能融合系统,并全面推广电动交通,凭借成熟的绿色运营模式,成功获评全市首个经国内外权威“双认证”的“全域零碳公园”,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亲近自然的绿色空间,更打造了可感知、可学习、可复制的绿色生活实践样本。
机制创新层面,通州区以“城市绿地碳票”为突破口。在张家湾公园启动碳票试点工作,完成碳汇核算与核查备案流程,形成具备交易属性的碳票。同时,创新推出企业认购、“碳票+门票”等参与模式,并开通线上认购平台,有效打通生态价值向市场价值转化的通道,引导公众在日常消费中主动践行绿色理念,实现生态保护与公众参与的良性互动。
在活动引导上,通州区依托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等零碳阵地,围绕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低碳出行、垃圾分类、节能节电等主题,常态化开展科普展览、主题讲座、公益市集等互动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让抽象的绿色理念变得具象可及,实现绿色低碳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强化公众的绿色生活意识。
聚焦绿色出行体系建设,通州区通过新开公交线路、优化现有线路布局等方式,大幅提升公交覆盖范围,目前公交站点500米半径覆盖率已达94.57%;同时,持续完善轨道交通网络与慢行系统,构建起便捷、高效、舒适的绿色出行网络,让绿色出行成为市民日常通勤、休闲出行的首选方式,从基础设施层面为低碳生活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