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1266期 >2025-09-17编印

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入驻市场主体1883家
“十四五”期间天津市宝坻区全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刊发日期:2025-09-17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张群琛

“通宝唐”创新平台共享共用创新目录平台增至45家;与通州、唐山、北三县等地区深化“京东黄金走廊”;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入驻市场主体达到1883家……近日,天津市宝坻区公布了“十四五”期间各行各业的建设成果。

宝坻区委书记毛劲松介绍,宝坻区主动服务和融入协同发展大战略,在京津冀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越发重要。规划层面,宝坻区举全区之力建设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推动建立京津两市市级层面会商协调机制,与中关村朝阳园等6个园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科技城已经纳入《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京津冀产业合作重点平台目录》等,并和天开高教科创园“一核两翼多点”空间发展布局,战略地位达到新高度。

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作为宝坻区重点产业载体平台,“十四五”期间迎来了大踏步发展。毛劲松介绍,目前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入驻市场主体1883家。“科技城作为北京中关村在京外首个重资产投资的跨区域合作项目,在京津联动、引入北京中关村高端要素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已与中关村发展集团签订《深化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合作共建的协议》,推进新一轮8亿元规模增资,同中关村朝阳园建立‘飞地园区’跨区域分配机制,联合中关村软件园等13家单位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今年7月,科技城局部区域纳入天开园空间布局,成为链接中关村、天开园资源要素的关键节点,进一步畅通了‘京津研发、宝坻转化’的实践路径。”毛劲松说。

交通层面,“十四五”期间,京唐、京滨高铁建设及开通运营,两条线路于宝坻区交汇,使宝坻历史性迈入高铁时代。同时,天津市首条智能网联公交示范线路通车,全长约31公里的九园公路改建工程竣工,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实现区内15分钟通达高速口、高铁站,60分钟通达京津冀中心地带。此外与通州、唐山、北三县等地区深化共建“京东黄金走廊”,“通宝唐”创新平台共享共用创新目录平台增至45家,京津冀“跨区域通办”事项扩容至148项、较“十三五”末增长155%。

毛劲松介绍,五年来,宝坻区立体推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会引赛,打造宝坻产业链供应链大会等品牌,累计引进飞毛腿等优质产业项目超300个,动力电池、智能装备、汽车配件3条重点产业链持续壮大,智能装备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动力电池产业跻身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九园工业园区获评国家级火炬产业基地,GDP较“十三五”末提高22%。

宝坻区已经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天津农科院、农学院等30家创新平台落户宝坻,首创实施“科技副总”项目,区内企业自主研发的“高性能热解氮化硼坩埚”等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科技型企业突破500家、较“十三五”末增长39%。

绿色也是宝坻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宝坻区推动潮白河两岸生态观光、人文旅游等特色业态发展,打造“遇见宝坻·印象潮白”文旅品牌,京津冀首个国家级钓鱼运动基地落户,境内潮白新河全段获评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成为全国首个整流域创建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