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郑实)秋意渐浓,近日,潞城林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劳动者”。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首批百余名研究生走进潞城林场,开展以“校地共建,找寻劳动之美”为主题的劳动教育实践课。这是该校首次将劳动课堂搬到潞城林场的林间地头,通过沉浸式农耕与生态养护实践,引导学生感悟劳动价值、增强生态意识,也标志着校地合作在劳动育人领域迈出了坚实一步。
清晨八点,来自人大财政金融学院的同学们准时集合,领取草帽、手套等劳动装备,聆听安全培训。课堂上,潞城林场的工作人员围绕“双增”理论和绿色发展理念作了简短分享,激发了大家对劳动实践的期待。随后,同学们分为若干小组,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分别参与白菜田间管理、树木修剪、鸟巢制作、“昆虫旅馆”搭建等多项实践任务。
“一开始连锄头都拿不稳,后来在老师指导下慢慢掌握了技巧。”一位同学一边擦拭汗水一边笑着说,“除草、间苗不只是体力活,更是一门学问,之前确实没有体验和接触过。”在林场专业技术人员的示范下,同学们逐渐熟悉了农具使用和树木养护的基本方法,也体会到农业劳动的艰辛与乐趣。不少动手能力强的同学都对“昆虫旅馆”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表示:用枯枝、树皮、竹筒为昆虫搭建栖息场所,这个过程不仅有趣,还让大家意识到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据了解,本次劳动课共12课时,涵盖了农业知识讲解、劳动实践、分享总结等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劳动与教育融合。课程由中国人民大学与潞城镇政府、潞城林场共同策划实施。
早在今年四月,中国人民大学实验林场和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社会工程实验室就在通州揭牌成立。未来,潞城集体林场作为人民大学实验林场,将承接该校学生校外思政课。而本次劳动教育课程就是人民大学推进“五育并举”的重要举措之一,希望通过校地合作的方式,把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三农”问题、树立劳动精神、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潞城林场负责人表示,林场作为实践基地,将继续优化服务保障,与高校共同打造更丰富、更接地气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