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综合总第1257期 >2025-09-04编印

漷县镇榆林庄村发动村民推进基层治理
七支志愿服务队拧成一股绳
刊发日期:2025-09-04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柴福娟

清晨六点的漷县镇榆林庄村,运河边的风还带着几分凉意,“榆堤清涟”护河队的队员们已拎着垃圾袋、握着捞网往河岸边走;与此同时,村巷里“古榆德馨”服务队的队员正敲开独居老人的家门,递上刚热好的豆浆;村口调解所的木门也被缓缓推开,“榆心情暖”服务队的队员们正整理着调解记录本,准备接待可能上门的村民——从运河畔到村巷间,从晨光微亮到炊烟升起,榆林庄村的七支志愿服务队已各自“上线”,拉开了村庄一天治理的序幕。

运河边的“榆堤清涟”护河队,守着村里从清代就传下来的护河老传统。队员们每天沿着河岸巡查,看到水面漂着塑料瓶就用捞网捞起,发现岸边有杂草乱生就动手清理,遇上生态修复的活儿也主动搭把手。如今的运河,水色清亮得能映出岸边的草木,菖蒲、兰花顺着河岸铺展开,成了村民饭后散步的“打卡地”,傍晚时分,总能看到老人们带着孩子在河边消食,聊着家常,风吹过水面的声音里满是惬意。

上午的村巷里,“古榆德馨”服务队的身影更是随处可见。这支由榆林庄村党支部书记郝洪恩带着党员组建的队伍,把村民的事儿当成自家事儿。村民王大妈家的水管漏水,队员们接到电话没多久就带着工具上门维修;村里老人想办社保手续却不懂操作,队员们耐心陪着跑流程、填资料。到了重阳节、春节,他们还格外用心,定制印着榆钱纹样的餐盘送给村里的老人,年节时再挨家挨户送特色礼盒,礼盒里装着村里自产的干货、手工点心,每一份都透着暖心的情谊,也让村里的凝聚力越来越强。

谁家邻里间没点小摩擦?在榆林庄,“榆心情暖”服务队就是化解矛盾的“定心丸”。服务队里的乡贤们都是村里有威望、说话公允的老人,前阵子有两户村民因为宅基地边界闹别扭,乡贤们拉着双方坐在调解所里,摆事实、讲道理,还帮着丈量土地、划定界线,最后两家人握手言和,还互相帮着收拾了院子。村里的心灵慰藉室也总有人“坐班”,谁家里遇到难事、心里憋得慌,都能来这儿跟队员们聊聊,队员们不催、不劝,就安安静静听着,再顺着话茬给点鼓励,不少村民说:“跟他们唠完,心里的疙瘩就解开了。”

到了寒暑假,“榆生更好”服务队张罗的蒙正学堂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队员们请村里的老学者来讲课,从榆林庄以前的农耕生活,到运河边的老故事,孩子们听得眼睛发亮;还带着孩子们诵读《榆林庄赋》,一句句“运河之畔,古榆苍苍”,让娃们从小就记着家乡的根。服务队还建了村史馆,里面摆着老犁、旧纺车,墙上挂着老照片;出版了《大运河畔——榆林庄》村谱,家家户户都能领到;甚至在村头的榆树林里立了石碑,刻着村史,路过的村民、游客停下来看看,就能知道榆林庄的过往。

村里的环境能保持得干净整洁,“榆乡生辉”服务队的功劳不小。队员们都是热心肠的村民,每天拿着扫帚、铁锨在村里转悠,街面上有落叶了就扫干净,角落里有杂物了就清出去,连墙角的杂草都不放过。以前村里个别地方有乱堆的柴火、废品,经过队员们的整治,现在再走村巷,条条街道都整齐,路边种的月季、冬青长得旺,连空气里都透着清爽,村民们都说:“住在这样的村里,心里舒坦。”

等天色暗下来,“榆径安然”服务队就成了村里的“守护者”。他们守在村道的交通劝导站,看到有村民骑车不戴头盔,就上前提醒;遇到车辆乱停,就帮忙疏导;晚上还会在村里的主干道巡逻。服务队还经常开交通安全讲座,把发生在周边的交通事故当成案例讲给村民听,“过马路要左右看”“骑车别逆行”,这些话虽然朴实,却让村民们的安全意识越来越强。现在村里的交通秩序特别好,晚上村民出门遛弯、办事,不用操心安全问题,心里踏实得很。

要说榆林庄的特色,“榆味飘香”服务队的榆钱美食绝对能排上号。一到榆钱成熟的季节,或是逢年过节,服务队里的美厨娘们就忙开了。她们把新鲜的榆钱摘下来,洗干净,做成榆钱饭、榆钱糕、榆钱饼,还琢磨出了榆钱面、榆钱茶,让老辈儿的食谱有了新花样。村里的美食体验馆里,美厨娘们手把手教小朋友做榆钱饼,揉面、放榆钱、擀饼,孩子们学得有模有样;赶上“榆钱美食节”,她们还会支起摊子,跟来游玩的游客讲榆钱美食的做法,不少游客尝过之后都赞不绝口,还带着榆钱茶、榆钱饼当伴手礼,榆林庄的榆钱美食也成了村里的一张“亮丽名片”。

从守护运河生态到关照村民日常,从化解邻里矛盾到传承家乡文化,从整治人居环境到保障出行安全,再到打造特色美食名片,榆林庄的七支志愿服务队,就像七股拧在一起的力量,把乡村治理的每一件事都落到了实处。“这些队伍就像古榆树的根系,紧紧抓住泥土,让乡村治理焕发出蓬勃生机。”郝洪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