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池阳
北京城市副中心,是需要每隔一段时间重新认识的地方。8月骄阳,穿行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人们热情似火。
新开放的公园,新营业的体育场,新建的步行街,新开盘的楼宇……向好的变化,日新月异。在这片土地上工作生活,谁都可能成为城市新面貌的发现者和体验者,切身感受副中心蓬勃向上、生机勃发的活力。
7月下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召开半年工作会议,明确副中心建设正处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要聚焦答好市委“二十年之问”,持续深化“11311”工作体系,以更高标准、更高水平推进副中心高质量发展。
如今的副中心,城市发展多收并蓄又专静纯一,用综合承载力的持续增强和经济内生动力的不断积聚,推动区域日新月异、欣欣向荣。这里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数字让奋斗者听到回响,如您所愿,大运河北首崭露头角的千年之城,让越来越多的人为之瞩目、为之喝彩。
456个 城市建设有序推进
从台湖驱车,沿着东六环向北,于城市熙攘繁忙里,入地下取“幽径”,当再见天光看到副中心站交通枢纽上的“京帆”屋盖时,就离路县故城遗址公园不远了。
今天的副中心,随着每年千亿投资的加速落地,456个年度项目压茬推进。
作为城市功能提高的显著标志,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正式通车和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及博物馆建成开放在2025年上半年中改变了许多人的出行和休闲体验。
北京东六环(京哈高速-潞苑北大街)改造路段全长约16.3公里,连通顺义、大兴、亦庄及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南起京哈高速立交、北至潞苑北大街,设计时速80公里,由此前的双向四车道加宽至六车道。实现了城市副中心各组团之间十余条东西向城市道路贯通,有效缓解地面道路交通压力。
与此同时,六环路原有道路也正转变为六环高线公园,在14公里长的线性公共空间内串联缝合两侧的重点功能区,使其面向六环公共空间协同一体化发展,打通东西向的交通连接,同时串联两侧城市绿廊,形成绿色空间体系。
若说六环高线公园离开放尚早,那在今年6月正式开放运营的路县故城遗址公园与博物馆则在供居民户外休闲的同时,一览通州2000多年不间断的历史。这座于2016年伴随副中心建设被发现的遗址,既留存了这片土地过往的深厚底蕴,也见证了城市发展中贯彻文物保护先行的理念。
首旅集团总部建成投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完工,保障房中心总部基本完工……今年,以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六环高线公园、温潮减河等为代表的一批重大工程全面提速,高水平城市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3大小镇 城乡发展特色鲜明
让我们在时光列车上邂逅副中心旅游景点吧。
北京地铁时光列车已于上月启程出发,每周二至周日运营在北京地铁1号线八通线上。列车上共有京城35处旅游打卡地,其中的副中心景点包含了“看·见殷商”大展、通州区博物馆、宋庄艺术创意小镇、台湖演艺小镇、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和大运河6处,特色小镇在其中占据了三分之一。
特色小镇建设是副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成就之一。张家湾设计小镇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开工,北京服装学院入驻张家湾带来北京未来设计实验室;北京舞蹈学院加速落地台湖演艺小镇;宋庄艺术创意小镇重点项目加快实施……随着“百千工程”深入实施,副中心正加速创造“环影宿游”“樱游运河”示范片区。
在副中心三大特色小镇之一的台湖演艺小镇,依托国家大剧院、北京交响乐团等知名院团的入驻,培育出了台湖星期音乐会、爵士音乐节、郎朗大师课等优质文化品牌。
以艺术家聚集地著称的宋庄艺术创意小镇,截至4月入驻艺术场馆69家、艺术家7000多名。其“公众艺术开放日”,首批确定了国瓷大师黄春茂微美术馆、巴林石博物馆等11家顶级艺术场馆。
从工业园区而来的张家湾设计小镇,依托城市更新让工业遗存迸发创意脉动。以北京服装学院入驻为契机,设计小镇预计于9月前交付16栋创新中心楼宇,推进北京未来设计实验室落地副中心。
这座城市的提升不只聚焦中心,发展的动能更充盈在广大的村镇乡野。
77.9% 空气质量水环境创历史最优
城市的绿色,离不开增减两端的同时发力,污染日朘月减,绿意日滋月益。
今年上半年,副中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达77.9%,水质方面,8个国市控考核断面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其中1个达到Ⅱ类水质,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创历史同期最优。
从工业聚集区,到北京市首个“全域零碳公园”,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蝶变”展示了副中心对绿色低碳发展的坚持。公园基于污染土壤治理,以生态修复促进区域碳汇提升,开展区域碳资产全寿命管理及碳减排管控。通过源侧减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绿色发展,以“本地分布式光伏+地源热泵+水蓄能”推动能源供给侧绿色变革,建设多能融合综合能源系统,通过绿电交易,实现供给侧100%绿电。
在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的道路上,副中心全面实施24项年度任务,深入推进低碳转型。增绿减排,在这里有着多种方式。
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正式获批;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完成登记入市交易;北京绿色交易所各类碳排放权产品累计成交额近47亿元;全区绿色信贷余额近550亿元。
绿色越来越多,污染越来越少。副中心大力开展林业碳汇试点,建立4000亩平原森林增汇减排试验区。新增超低能耗建筑13.2万平方米。
生态改善与城市发展在这里相辅相成。
3分钟 交通便捷通勤少排队
“京帆”升起,漕运北首千年后仍是交通枢纽。
副中心站交通枢纽地面广场基本完成铺装和绿化,地下枢纽内部装饰装修也接近完成,有望在今年年底基本建成,成为北京东部地区辐射京津冀的交通节点。交通枢纽中包含了M6、M101、平谷线、S6线4条轨道交通,京唐、城际联络线2条城际铁路,1条市郊铁路,以及十余条公交接驳线路,并预留了城市航站楼功能及北运河游船码头。
区域内其他交通设施建设也在同步推进。
轨道交通平谷线通州段5座车站主体结构封顶,将连通北京东部地区。北京地铁6号线、7号线、八通线、亦庄线、17号线南段,市郊铁路副中心线等轨道交通线相继汇聚,东夏园交通枢纽建成投用,通马路、环球影城北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完工,城市副中心轨道交通“一环六横四纵”格局正加速形成。
往返于北京与北三县通勤路线上的核心枢纽——白庙南、白庙北检查站优化项目完工投入运行。在拓宽安检通道、新建安检大厅、扩建安检大棚后,数据显示,早高峰白庙南站车辆通行量达1941辆/小时,同比增加716辆,排队时长由20分钟缩至3分钟内,跨省通勤正式迈入“分钟级”。
同时,春明路、京秦高速西延(通州段)加快建设,打通临镜路等6条“断头路”,完善了含章园、路县故城遗址公园等区域周边交通保障,居民出行更加便捷。
曾经,京杭大运河让通州成为连接南北之地。现在,四通八达的路网和轨道交通再度让这里成为联系京津冀进而通达天下的枢纽。
89.6% 未来产业规上企业数量增速全市第二
产业是城市经济内生动力的来源。副中心通过“三大工程”,在产业发展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半年来,副中心未来产业加速培育,规上企业数量增速全市第二。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89.6%。全区金融及关联机构达到472家。
城市副中心正全力推进科创资源倍增、全域场景创新之城建设、“十百千”产业集群培育所组成的“三大工程”。在企业自身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的基础上,秉持“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的理念,着眼产业发展所需和企业成长所盼,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新修订出台的12项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细则,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清晰指引,持续健全的一体化招商新格局吸引了大量企业关注。
目前,副中心经营主体已达24.1万户,同比增长12.4%。新增“专精特新”企业57家,规上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7.3%,企业聚集趋势态势更加凸显。
为了更好服务企业,副中心不断擦亮“三最”营商品牌,正式发布“运河英才计划2.0版”,围绕副中心功能定位与高质量发展目标,构建起覆盖“安居+乐业+成长”的全方位、多层次支持体系。持续扩大“无事不扰”试点范围,企业清单范围扩大到企业总量的10%以上。
城市副中心还推出了企业“服务包”,优化“通通办”企业服务平台,全力打造企业友好城市。
3000场 大文旅发展格局业已成形
到大运河岸边跑一次马拉松,已经成为许多运动爱好者的“小目标”。
2025上半年,副中心大文旅发展格局逐步成形,成功举办文旅高质量发展大会,开展各类文旅活动超3000场,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文体娱乐业增速全市第二。围绕大运河,副中心水岸联动梯次推进,运河西岸从启动建设到基本完成,在滨河北路西侧路段建设起一处长约1.3公里,集亲水、潮玩、体育与文旅于一体的时尚空间。
在丰富建设的同时,副中心文化活动接连不断。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之一“步步皆景·博物馆之夜”在大运河畔举行;“看·见殷商”大展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展;大运河龙舟嘉年华系列活动吸引了来自北京、河北、广东等地的32支龙舟队参赛,端午假期期间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接待游客28万人次。
以马拉松为代表的副中心运动赛事品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2025北京银行北京城市副中心马拉松成功举办,是2025年北京市举办的第一个由中国田径协会认证的A1类全程马拉松赛事。
体育赛事为城市注入生命力,“运河上的通州”文博季和“运河有戏”演出季带来更多选择。从5月到10月,“运河上的通州”文博季期间,全区21个特色博物馆及类博物馆、41个村史馆、37个非遗工坊、30个文化园区和文化空间、15个美术馆和艺术馆等共计144个文博空间全面开放运营。同样持续到10月的2025“运河有戏”演出季陆续带来台湖爵士音乐节、开心麻花喜剧生活节、繁星戏剧村亲子戏剧节等演出活动,共计将有1600余场演出等您来看。
休闲空间、体育赛事、文化演出、展览活动……城市副中心在发展的“快节奏”中张弛有度。
下降20% 接诉即办诉求同比下降
新地标增多,老问题减少,百姓生活越来越美。
2025年上半年,副中心聚焦“每月一题”,持续强化主动治理,接诉即办诉求同比下降超20%,6月接诉即办考评取得近三年单月最好成绩。这背后,是副中心基层治理深入网格,试运行“副中心有我”社会动员平台,在家门口了解居民诉求的努力。
在中仓街道佟麟阁社区,由闲置设施改造而成的红旗小区网格党群服务站集健康养老、课后托管、矛盾调解等功能于一体,社区通过建设三级责任体系,运用“网格+热线”主动治理,实现未诉先办,提前一步为居民解决不便因素。
人民商场转变为数字经济智城园,老通州体育场以新面貌亮相,城市更新升级发生在副中心的各个角落。宋庄安置房项目开工,潞城镇西堡村8天实现百分百签约,梁各庄等7个棚改项目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不断刷新纪录。低效楼宇改造提升4.47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新开工44个,完工20个;拆除违法建筑102.5万平方米……“金角银边”精雕细琢专项行动下公共艺术持续扮靓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不断提升。
城市环境在精细治理中同步成长,发展不仅表现在重点项目,更渗入街角巷尾的一砖一瓦。
1.2万 大力促进城乡劳动就业
医疗和教育关乎每个人的生活,也是衡量城市公共服务能级的有力参照。
目前,玉桥小学改扩建等项目有序推进,文旅区幼儿园主体结构封顶,首儿所通州院区、市疾控中心迁建项目加快建造,正在与首都儿童医学中心建立三级儿科医联体,新增养老家庭照护床位3000个,全区普惠托育机构增加至75家,副中心教育、医疗资源持续提升。
城市发展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约1.2万人,完成“两高一智”示范区建设,超14万亩耕地集中流转,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5%,城乡发展更加均衡。
韧性城市建设深入实施,北运河副中心段堤防加固工程进度过半,潮白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海绵城市项目加快推进。
为应对每年汛期的排洪压力,副中心建设“通州堰”综合水利项目,运用既有水利设施及温潮减河、宋庄蓄滞洪区(二期)、温榆河综合治理和北运河(通州段)综合治理等新工程以及海绵城市建设共同组合而成的综合水利系统,构建“上蓄、中疏、下排”的多级滞洪缓冲防洪体系。
在管理水环境的同时,“通州堰”还兼顾生态需求,保留、新建湿地、浅滩,为候鸟提供了稳定的觅食与栖息空间。
千年之城的蓝图正一步步化为现实。
5成 充分做好顶层设计法治保障
万丈高楼平地起,千年之城敢开先。
今年起草完成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条例》是对副中心近十年建设经验的凝练和面向未来的顶层设计,也是副中心建设发展的法治保障。其中创新性条款近5成,内容涵盖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管理及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明确推动数字经济等六大产业发展,提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并在产业发展、空间资源复合利用、绿色低碳技术应用等方面鼓励优化创新。
2025年,通州区委深化改革各项任务全面推进,“零基预算”、国有“三资”、“物业城市”等改革成效明显,不动产权登记领域改革取得成效。
清明节小长假前,通州区第三个“交地即交证”的成功案例——“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地区FZX-0101-03单元FZX-0101-0307(3)地块F3其他类多功能用地”地块用地竞得者北京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副中心成功实现土地交付当日即取得不动产权证书,标志着通州区“交地即交证”改革正式迈入常态化运行新阶段。
通过创新打造“极速登记”模式,通州区构建起“三提前、三同步”服务体系,提前介入开展权籍调查预审,提前完善基础登记要件,提前建立企业专属服务通道,实现土地出让金缴纳与权籍调查同步,土地交付与登记受理同步,税费缴纳与证书制作同步。通过流程再造,将传统模式下办理时限压缩至“立等可取”,让企业从签订出让合同到取得产权证书全流程实现“零等待”。
从“十四五”到“十五五” 编制好下一张宏伟蓝图
成果丰硕,未来可期。处于“十四五”收官,“十五五”将至的节点,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步伐持续加快,迎来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崭新阶段。
下半年,副中心将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域文旅、民生改善、协同发展、全面从严治党5大重点,持续深化产业发展“三大工程”,全面打响“运河上的通州”品牌,增强“七有”“五性”服务保障水平,以“时时放心不下”的状态服务保障市级机关,深化“大党建”工作格局,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和“十四五”圆满收官,以更大成效回答市委“二十年之问”。
同时,在“十五五”规划编制中,坚守城市副中心战略定位,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深化形势研判,谋划好重大任务、重大项目、重要政策,加强与全市“十五五”规划的对标对表。做到开门编制、问计于民,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副中心建设者正在用实实在在的业绩,为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动能、再谱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