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综合总第1223期 >2025-07-18编印

“一核三治强赋能”
解锁中仓街道基层治理的新密码
刊发日期:2025-07-18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池阳

近年来,中仓街道积极构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自治、德治、法治相融合的“一核三治强赋能”基层治理模式,织密社区网络,主动下沉服务,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构建街道横纵组织网络

中仓街道位于通州老城区,老旧小区多,涉及基层治理问题范围广,街道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构建起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严密组织网络。运用“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三级组织架构,将网格党支部作为“神经末梢”,将组织触角延伸到楼栋、单元,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在基层治理单元的全覆盖。选拔群众基础好、公信力强的居民党员担任网格党支部书记,同时配备专业社工担任支部委员,形成“本土经验+专业能力”双轮驱动。

中仓街道辖区内城市环境多样,街道在不断凝聚区域共建合力的同时,也在激活新兴区域动能,延伸组织服务范围。依托资源清单、需求清单、项目清单“三项清单”机制系统梳理辖区治理难点,2025年累计发起“吹哨报到”140余次,协同攻克南关小学周边秩序维护等民生痛点问题121项。

“之前南关小学附近存在停车秩序问题,我们从居民及家长的角度出发,召开了吹哨会,邀请区交通支队(潞河大队)、区城市管理委、南关小学一同参会。”中仓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会后各方经过统一协商,在学校门口的黄色网格线延长施划,设立“接送孩子即停即走”提示牌,外派交警执勤力量在上下学期间对周边交通进行疏导,加强对教师和家长的劝导,组织社区志愿者在学校上下学时段辅助学校疏导行人等系列工作,“在大家的通力配合下,南关小学交通拥堵情况得到了有效缓解。”

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

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互融合,是中仓街道能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因素。

今年以来,中仓街道健全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通过“副中心有我”小程序,积极动员辖区居民参与基层治理。构建“街道—社区—小区—楼门院落”多元主体参与的“4+N”议事协商体系。重点打造各社区独具特色的议事协商机制,建成佟麟阁社区、白将军社区2个协商议事能力提升示范点,莲花寺社区、东里社区等多个社区议事厅推广点,打造出中仓社区“楼门议事厅”、中上园社区“连心桥”“文明议事亭”架起沟通的纽带桥。莲花寺社区“胡同小院议事协商模式”让老胡同焕发新活力,北小园“文明议事角”成为居民停车自治的温馨港湾,不断推动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同时,街道还深化与区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合作联动,培育“法律明白人”,推动多元力量融入综治中心工作体系,矛盾纠纷就地化解,今年以来,共调解矛盾纠纷670件,成为基层和谐稳定的有力保障。其中,“中仓民族多元调解室”入选全区首批重点调解室,街道“一站式诉源解纷工作站”共接受法律咨询860余人次,调处纠纷130余件,调解成功率100%。

良好的文明风尚离不开居民的道德建设,中仓街道从居民中选树了“通州榜样·副中心好市民”71名,通过扎实有效的线上宣传表彰,在全辖区鲜明树立“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培育了“居民大舞台”“中仓文韵”等群众性文化品牌,半年举办主题活动15场,创排《运河人家》等本土文艺作品12部,覆盖居民6000余人次。

“加减乘除”织密社区

在中仓街道下属社区中,佟麟阁社区以“加减乘除”的工作法展现了基层治理“小切口、大合力”的特点。在解决社区基础设施薄弱、物业服务缺位、养老需求多元等问题时发挥了有效作用。

通过将社区细分为12个大网格,佟麟阁社区在网格构建上以“加法”建起了从社区书记到居民骨干的三级责任体系,由社工担任网格长,为居民提供精准服务。串联起了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门党小组三级组织,号召居民党员任支部书记,网格长任副书记,实现网格与支部的有效结合,提升了党组织发挥的作用。

利用以楼门为单位建立的28个网格群,社区在响应时间上做“减法”,居民在楼门扫码反映问题,物业在一刻钟内响应。以网格长为主体,减少服务距离,将政策送到居民家里,把问题解决在网格内。利用完善的网格体系,做到随时响应,直达居民的网格服务体系。

同时,佟麟阁社区依托“社区书记工作室”,先后培育了4个社区正职、4个社区副职,培育了近50人的志愿者队伍,被评为2023年首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社区全面打造扁平高效的网格工作体系,将专业社工、学者等专精人才植入网格,并依托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搭建区域化党建平台,有效汇集19家辖区单位的帮手力量,推动物业、志愿者、居商社联盟、社工大课堂等辅助力量深入网格,做好力量凝聚的“乘法”。

“我们在居民诉求上做了‘除法’,运用‘热线+网格’主动治理,在2024年全年发现问题近800件,实现了未诉先办。” 佟麟阁社区书记刘艳霞介绍,社区将红旗小区废弃水塔院改造建设为全区首个“网格党群服务站”,搭载心理服务、儿童之家、厂史展览等服务,畅通党群服务的“最后一米”。还根据老年群体需求,在红旗小区网格党群服务站建设健康养老配餐工作室、老玩童工作室、中医理疗工作室等,并在辖区开设“四点半课堂”,为辖区小学生免费提供放学接驳和课后托管服务,为父母分忧、为老人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