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柴福娟
打开“文明潞城”APP,记录着一件件邻里暖心事:八各庄村的李凤玲蹲在地上,用十几盆清水擦净独居老人雷玉兰家积了多年的地板污渍;后榆村的村民们在门前空地上摆弄花草,“一米微花园”里新栽的月季开得正艳……近年来,依托“文明银行”基层动员服务体系,潞城镇正用一件件具体事、一个个实在人,让文明新风扎根基层、浸润民生。
手机里的“善举账本”
“以前村里有好人好事,得等开大会才知道;现在打开手机,谁帮了谁、谁做了啥,立马能看见。”大甘棠村村民张秋霞说。她口中的“手机平台”,正是潞城镇“文明银行”线上载体——“文明潞城”APP。这个APP成了村民的“善举账本”。
自大甘棠村依托“文明银行”基层动员服务体系建起村民消防志愿分队后,张秀英成了志愿领头人,不管是夏至给老人送凉面,还是提醒村民检查老化电线,都习惯在APP上记一笔。20多人的志愿队一年服务近百次,这些暖心事通过平台传开,不少村民跟着加入进来。“1月搞‘橙心橙意谢谢你’活动,3月雷锋月有‘朵朵红花送好人’,打开手机就能给身边好人点赞,咱也能当‘评委’。”张秀英笑着说。
线下还有40余人的“文明夸夸团”,走街串巷找故事。八各庄村“助老有我”服务队的李凤玲,蹲两小时给老人擦地板的事,就是被“夸夸团”发现的。“以前这些事可能就悄没声儿过去了,现在被更多人知道,干活更有劲儿!”李凤玲说。
看得见的“好报”
“您看这海报,把我修电线的事儿画上去了,还印着咱村的老槐树!”前疃村的“好人”马金祥指着墙上的海报,眼里透着自豪。在潞城,被举荐的“好人”不仅能有专属艺术照和海报,事迹还会通过村里的广播、微信公众号传开。
更实在的是“文明积分”。肖宝岭帮村民修了20多次水管,攒下的积分换了两箱蒙牛牛奶;李凤玲参与助老服务,积分兑换了集体林场的新鲜蔬菜。“让做好事的人,在家门口就能得实惠。”镇里负责文明培育的工作人员说。
这种“精神+物质”的鼓励,让“好人有好报”不是空话。张秀英的志愿队从5人扩到20多人,八各庄村的助老服务队添了10多个新成员,“跟着好人干,心里踏实,还有奔头。”成员蔡德洪说。
村里的特色招儿
“狂风暴雨恶劣天气,乡村地区应该如何防范?”在潞城粉丝群中,村民结合本地实际展开讨论,推出隐患防治清单,村民照着清单守好小家安全。
这是潞城“一村一特”的文明培育法。33个“文明银行”村级分行各有高招:后榆村搞“一米微花园”,村民用门前空地种花草,村容村貌亮了;前疃村开道德评议会,大家一起定村规,红白喜事简办、垃圾分类守时成了共识;5个社区的“银发暖心剪”服务队,每月到养老驿站给老人理发,剪刀起落间都是暖意。
八各庄村的“助老有我”服务队最让人暖心。平均年龄60岁的志愿者们,每天敲门看看老人,每周来次大扫除。雷玉兰老人说:“地板擦得能照见人,电线检查得仔细,他们比亲人还上心。”这支队伍累计服务超1300小时,176次安全检查、57次深度清洁,把温暖送进了百余老人家里。
如今的潞城,“文明银行”存的是善举,兑的是人心,聚的是合力。从张秀英的“举手之劳”到李凤玲的“蹲身擦地”,从村里的“粉丝群”到家门口的“微花园”,一件件民生小事串起了“副中心有我”的文明长卷,让基层治理有了温度,让百姓生活有了甜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