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冯维静 通讯员 刘瑶)记者从区水务局获悉,通州区海绵城市建设日前迎来重要节点——通胡大街、玉带河大街防涝泵站及蓄水净化池项目已完成全部结构建设和设备安装,即将投入试运行。这座集防洪排涝与生态净化功能于一体的民生工程,以科技创新与实干担当,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水生态建设再铸里程碑,尤其是全封闭气膜施工技术的应用,树立了副中心治水工程的新标杆。
通州区新增海绵城市工程项目涵盖玉带河大街、通胡大街两座防涝泵站及蓄水净化池设施。防涝泵站配备了强排与防倒灌设施,其中玉带河大街防涝泵站排涝能力达26m3/s,通胡大街防涝泵站排涝能力为18m3/s,可有效解决运河沿岸因极端降雨导致的河水倒灌及内涝问题。工程投用后,通胡大街、玉带河大街周边区域的防洪排涝能力显著提升,能够有效应对50年一遇的暴雨天气,为周边居民和基础设施提供坚实的防洪保障。两座蓄水净化池总容积达16700立方米,相当于250个标准游泳池的蓄水量,年均雨水收集量可达50万吨。这一设计可大幅度减少合流制溢流和初期雨水面源污染。作为核心设施的地下调蓄池,应用了硅砂蜂巢储水自净化技术,具备“截污、调峰、蓄水、净化、用水”五位一体功能,实现了雨污水源头蓄水减排和就地净化回用。未来,这里将成为项目控制区域雨水的“净化中枢”,裹挟泥沙、污染物的初期雨水经分流沉淀系统净化后,可直接用于河道景观补水,让每一滴雨水都成为生态循环的“活细胞”,真正践行“海绵城市”水资源再生利用理念,进一步保护和改善北运河水质。
据悉,项目在施工阶段率先应用了全封闭、大跨度气膜技术,其中玉带河基坑气膜占地长165米,宽80米,高37米,气膜展开面积21000平方米,是全市目前规模最大的基坑气膜。从项目启动到完工,工程基坑开挖、塔吊作业、材料加工、主体建设等所有工序均在气膜内完成。在主体结构施工阶段,项目借助BIM技术进行三维建模,实现了施工过程的可视化管控。全封闭式施工环境带来了显著的环境效益,实现了扬尘“零外溢”、噪音“低分贝”。
区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区水务局以“运河上的红色堤坝”党建品牌为引领,将项目建设作为践行初心的实践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确保工程高质量推进。下一步,区水务局将加速推进更多惠民水务工程,继续秉持科技创新与工匠精神,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筑牢“会呼吸”的水生态屏障,让城市副中心的水更清、环境更美,不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