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柴福娟
在通州区杨庄街道,“红杨先锋”社会动员体系如红线串联居民、商户、社会组织等多元力量,为基层治理注入活力。针对老旧小区密集、流动人口多等挑战,街道党工委以党建为引领,打造“副中心有我——红杨先锋在行动”体系,通过智慧平台、多元联动、精准服务,让“社区事”变“大家事”,探索老旧街区共治新路径。
织密动员“一张网”
打开“红杨先锋”微信小程序,活动报名、积分查询等功能一目了然。这个集“线上动员、线下服务、积分激励”于一体的平台,已成为居民参与治理的“掌中宝”。截至目前,平台注册用户超2万,发布活动3700余场,发放积分127万分。
为破解传统动员“银龄固化”,街道推行“网格圈粉”:社工化身网格长,以“访、听、送、议、商、办”六步法走街串巷,在解决楼道堆堵、环境卫生等小事中招募“合伙人”。京贸国际公馆居民王女士说:“以前觉得社区事与己无关,现在社工常来聊家常,小程序报名方便,带孙子参加‘红杨少年’活动攒积分能换健身课,孩子也学会关心社区了。”科技与网格结合,让动员对象从“银龄为主”转向“全龄参与”。
激活自治“内生力”
“居民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街道将“接诉即办”与“未诉先办”结合,从12345工单、议事会梳理需求,转化为“小巷管家”“净美楼门”“护苗行动”等场景,每个场景均有“操作指南”。
针对楼道堆堵,街道创新“五清”工作法,2024年以来清理堆物170余吨,探矿家属院等老旧小区从“乱点”变“亮点”,居民支持度提升。通广嘉园社区与学校共建,家长教师组成“护苗志愿服务队”守护学生通学路,学生参与社区实践活动,平台记录积分并联动学校发“社区实践证书”,形成“小手拉大手”共治潮,青少年在实践中培养归属感,带动家庭参与。
构建治理“生态圈”
“红杨公益大集”上,居民用平台积分兑换商品,商户提供理发、法律咨询等服务,形成“公益服务—积分积累—资源反哺”循环。街道动员20家企业加入“积分供应链”:京贸南区旭榕物业推出“10积分换水龙头安装”“14积分换一小时保洁”,天时名苑伟联物业1积分抵2元物业费。“以前积分换小礼品,现在能抵物业费、换家政服务,大家劲头更足!”居民李大叔说。
“积分不仅是‘兑换券’,更是‘荣誉值’。”街道举办“红杨故事会”,孵化五里店“缝缝补补工作室”等品牌,283名街巷志愿者、114个社区社会组织活跃在社区。“‘物质激励+精神褒奖’让志愿者从‘单向付出’转为‘双向受益’,增强治理内生动力,形成共建共治风尚。”杨庄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王岩表示。
绘就共治“同心圆”
在杨庄街道,“红杨先锋”作为精神纽带持续释放治理效能。社区党组织构建楼门长、层长、邻长“三级微治理”网络,形成立体化服务体系,党员认领“文明楼道”,带动周边居民清理小广告、维护设施;党工委搭建“幸福合伙人”机制,引导快递小哥“随手拍”,动员“两企三新”参与社区建设。通过“公益、资源、精神”循环,“陌生人”变“热心人”,让基层治理在共建共治中焕发新活力。“治理有温度、黏度,参与有实惠、荣誉,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才能成为居民幸福最美一公里。”杨庄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民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