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1142期 >2025-03-21编印

通州区评选新一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
刊发日期:2025-03-21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讯(记者 张群琛 石峰)记者从通州区文旅局获悉,通州区正在开展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评选工作,年内将诞生一批新的非遗传承项目与传承人。同时,今年年初已出台针对现有非遗项目与传承人的评估制度和保护规划。

目前,新一批非遗项目与传承人正处于申报阶段。今年5月下旬至9月下旬,将依次进行初审与复审;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进入公示阶段。据了解,新申报的通州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需是具有杰出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具有典型意义,又或是在历史、艺术、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及文学等方面具备重要价值。新申报的非遗传承人,则应长期投身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实践,熟练掌握所传承的通州区级非遗项目知识与核心技艺,在特定领域具有代表性。

如今,通州区拥有国家级、市级、区级非遗项目共计107项。今年,通州区文旅局已依据年初发布的《北京市通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估制度》,对现有非遗项目与传承人展开评估。该制度显示,评估非遗传承人时,会从授徒情况、传艺情况、参加宣传与文化交流等多方面进行考量,包括向青少年学生等群体传艺、参加非遗进校园普及教育活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以及参加对外、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活动,还有收集保存相关实物资料、配合开展非遗调查和传承人记录,以及自行开展或参与非遗整理研究活动等。评估非遗项目时,重点关注开展区级代表性项目保护工作所需的保护规划、经费保障、人员队伍、传承场所等基础保障工作情况,以及图文、影音、实物资料和数字化建设等记录建档工作情况。

此外,通州区文旅局发布的《北京市通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2025—2027)》提出,到2025年,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要得到有效保护,工作制度基本规范,保护传承体系更加健全;到2027年,非遗传承活力明显增强,保护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在推动通州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重大战略中的作用得以彰显。

在具体保护措施方面,通州区将积极推动乡镇街道重视非遗保护工作,把非遗保护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考核评价体系。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支持企事业单位合理合法利用非遗资源,构建有利于保护传承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此外,还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组织民间文艺汇演,推进生态文化保护区和文化资源开发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宣传通州当地非遗文化,编制非遗文化教材,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做好通州区非遗传承保护利用工作。《保护规划》还明确,将通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视为一项系统工程,计划用十年时间,培训一批民间文艺人才和非遗传承人,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非遗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