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庄镇青年艺术家工坊项目开工建设,从沙盘逐步转化为现实。记者 常鸣/摄
本报记者 赵鹏
宋庄镇常被称为“北京艺术含量最高的地方”。作为通州区力促产业发展的重点示范项目,近日,由中建五局承建的宋庄镇青年艺术家工坊全面复工,六台塔吊此起彼伏,工人与施工车辆热火朝天地各司其职,今年4月底预计冲出正负零。
在这片充满艺术气息的土地,正孕育着一个集“创作、展示、交流、孵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活力艺术社区与国际艺术客厅,为大众加速打造一个艺术与创新交织的奇妙世界。
小镇新引擎:孕育活力社区
宋庄镇是北京首批确定、城市副中心重点打造的特色小镇。锚定艺术创意小镇定位,宋庄镇青年艺术家工坊项目谋划了艺术组织化、艺术产业化、艺术生活化、艺术国际化、艺术时代化五大工作方向。
这一项目占地约10.45公顷,建筑面积约21.3万平方米。这里结合里坊遗制,这里强调入古而化,但却活性呈现,融入宋庄的整体文脉结构,既脱胎于传统里坊建筑而又不同于传统里坊建筑,形态自由、种类丰富的工坊聚落形成了意趣勃发的“活性建筑”与规划层次。
中建五局该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的9大艺术公共开放空间承担艺术公共活动职能,提供艺术分享活动平台,包括年轮美术馆、艺术之塔、艺术廊道、国际青年艺术家驻留创作中心、艺术沙龙及多媒体艺术中心等节点空间。
该项目达到绿色建筑三星标准,以开放包容的现代艺术建筑风格为主,整体以灰砖、红砖、金属板为主来呈现小镇色调。
智能化的绿色技术支撑,融入海绵城市的设计标准,使用智能化数字分析平台对设计方案的建筑风环境与日照条件进行评估,通过模数化设计、装配式施工,降低建筑材料损耗,实现从设计、施工到管理运营的数字化管理,打造出智慧高效的现代化青年艺术家聚落。
年轮美术馆:文化交流窗口
标志性的年轮美术馆位于B地块西南转角处,以清水混凝土整体浇筑成型,串联动静,展游融合,是青年艺术家重要的展示窗口和交流平台。年轮美术馆的室内展览空间和室外活动空间通过室外坡道相串联,游览体验丰富,且提供了多样的展陈空间。
前期调研统计显示,超过七成的被调研艺术家对能容纳艺术品展售的空间提出需求,年轮美术馆则提供了丰富的展陈空间类型和完整的观览流线,并设置了艺术品商店,强调艺术品创作的宣传展售一体化。未来,年轮美术馆旨在成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为宋庄青年艺术家们提供展示才华、交流思想的机会,促进文化交流和艺术生态的繁荣发展。
它在中长远规划中将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集聚青年艺术家的创作活力,提升宋庄青年艺术社群的曝光度和国际认知度。
艺术廊道:串联艺术活力
蜿蜒曲折的艺术廊道如同建筑群的大动脉,将32栋楼串联起来,体现出空间的连贯性与艺术感。艺术廊道加强了三个小地块之间的可达性。同时,艺术廊道也不再是简单的构筑物,而是城市公共生活与工坊进行链接的介质。艺术连廊是实现城市、建筑、景观一体化最重要的设计元素,不仅考虑了功能性,还包含艺术元素,使它本身成为一种艺术展示的空间,让参观者在移动的过程中有机会停留和观察,形成更浓厚的艺术体验氛围。
“项目引入的艺术廊道在普通交通连廊的基础上,结合了艺术作品展示与公众慢行游览的功能。其作为立体慢行系统,串联起三个地块的公共艺术空间和配套设施,局部结合游憩和展陈功能,通过局部空间变化拓展出展示艺术作品的空间,将艺术作品渗透在步行体验中,增加公众对原创艺术情绪共鸣的机会。”这位负责人表示,通过艺术连廊,这里得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市建筑复合功能体。
艺术之塔:传递创作精神
作为项目西侧片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艺术之塔以简洁的建筑几何语言,象征着青年艺术家如火焰般炙热的创作力量,传递了青年艺术家工坊项目的精神核心。塔的设计抽象化了艺术活力和创造力,传递了艺术的力量和创造力。
这里是一处亲近艺术灵感的探索空间,塔内设有安静的开放冥想空间,供艺术家们停留寻找创作灵感,同时也欢迎公众进入其中探索与打卡。这一设计理念旨在为艺术家和公众创造一个与艺术亲近的空间,鼓励他们在灵感的指引下探索和交流。
今后,该项目将为青年艺术家提供近千套艺术家工坊。未来,园区将与中美协、央美、画廊协会等国内外知名院校及专业机构合作,共同实施“中国青年艺术家卓越培育计划”。
“建成后,宋庄镇青年艺术家工坊项目将成为艺术创作与交流的重要基地,承载宋庄地区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生态宜居功能,构建国内首个国际领先型青年艺术家创作集聚地,以艺术文化产业项目孵化助推副中心文旅发展,推进‘中国·宋庄’逐渐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要文化艺术IP,让宋庄成为人人向往的艺术圣地。”这位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