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绵松委员:
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资产数智管理
北京日报记者 武红利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十年协同,京津冀以生态为笔,绘就美美与共的山水新画卷。新的十年,如何满足三地居民对绿色发展的新期待?全国政协委员、首创环保集团智慧环保事业部总经理黄绵松建议,三地携手完善环境基础设施资产标准体系,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资产数智管理,推动城市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
黄绵松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京津冀三地不断加大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也形成了庞大的环境基础设施资产。如何管理好这笔巨大的绿色财富,成为三地深化生态协同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这有助于提升环境基础设施运行效率与服务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增强民众幸福感;也能优化资源配置,避免浪费,降低成本,为生态协同发展筑牢经济基础;同时也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全国提供经验示范的关键之举,对深化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至关重要。”他说。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积极构建区域‘大生态’格局,走出了一条经济与生态的‘双赢’之路。理应在城市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上走在前,作示范。”黄绵松建议,三地携手完善环境基础设施资产标准体系,加强相关研究,探索不同人口规模、经济体量、地理特征、发展阶段、发展前景、财政承受能力等条件下的环境基础设施资产配置特点,为城市的市政规划、建设以及更新决策提供支撑。
此外,黄绵松建议,三地探索环境基础设施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摸清环境基础设施资产种类、权属、构成、规模、位置关系等基础信息,建立统一的信息数据库。评估各单元设施资产利用状况、资产使用绩效、老化程度、改造更新资金需求、实施主体财务状况,确定改造更新方案、谋划实施项目。
在提升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资产数智管理水平方面,黄绵松建议,三地推动建设资产标准、清查、统计一体化数据平台,助力摸清环境基础设施资产家底,实现海量资产数据高效采集、展示与交互。还应将环境基础设施资产的投资、建设、运营、管护流程集成到一个平台,便于多主体的工作协同。推动资产管理业务融入预算管理业务一体化系统,提高数据准确性,融合全生命周期数据开展大数据、AI分析,为工程改造、扩建、新建,以及城市规划建设发展方向提供参考,并开展环境基础设施资产全生命周期数智管理试点工作,打造示范样板,为在全国范围内铺开提供实例借鉴。
周潮洪代表:
京津冀三地共同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
天津日报记者 张雯婧
我国是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强化治理改造,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取得积极进展。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天津市委会秘书长周潮洪长期参与盐碱地的改良利用。她在调研中发现,京津冀三地积极开展盐碱地综合治理,选择、培育耐盐碱植物、改良土壤、建设高标准农田和水利设施,发展盐碱地农产品加工,共同开展科学实验,成立“京津冀盐碱地生态植被修复联合实验室”,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三地在盐碱地综合利用方面仍存在问题。
具体来说,包括京津冀地区盐碱地底数不清导致盐碱地治理的顶层设计不足;“以地适种”良法不足,“以种适地”种质资源挖掘不够;缺乏盐碱地的长期监测和预警体系;盐碱地治理长期机制不完善和后期资金投入不足问题突出。
对此,周潮洪建议,京津冀三地应强化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引领。结合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分析评价成果,梳理并建立不同区域盐碱地资源、环境及生产现状基础数据库,形成全面准确翔实的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底图底数。在系统总结京津冀多年来在盐碱地食物生产实践探索经验基础上,研究制定三地“大食物”生产中长期发展规划。
“应构建合理治理模式和路径,因地制宜推进京津冀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周潮洪说,建议按照“盐碱地改良”与“作物耐盐碱”的并行思路,加强土壤、品种、种植、灌溉等全产业链各环节科技创新,重点围绕土壤改良和地力提升、耐盐作物品种选育、精准施肥、节水灌溉等关键环节开展科技攻关,丰富并拓展盐碱地开发利用技术储备库,构建并推广适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作物的盐碱地治理技术模式,实现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周潮洪提出,建立盐碱地长期监测和预警机制。通过技术平台、物联网、无人机遥感对盐碱地进行长期监测,结合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构建的盐碱地资源数据库,建立盐碱地长期监测和预警机制,研究建立风险评估和预判预警方法体系。
周潮洪还提出,应统筹“以改定占”政策与利益驱动企业参与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守住耕地红线前提下,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将综合开发盐碱地纳入占补平衡管理,施行“以改定占”“改、查、占”关联配套政策,调动企业、地方政府开发盐碱地积极性,以政策和利益驱动企业和地方政府参与到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上来。将盐碱地改良后新增耕地数量指标和粮食产能指标作为占补平衡耕地指标在域内调剂,按照“谁投入、谁受益”原则,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所得收益用于补助盐碱地综合利用市场投入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