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武红利
教育,关乎千家万户、民族未来。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分类推进高校改革……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释放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发展“新信号”,回应群众关切,彰显民生温度。
全国两会上,来自教育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结合工作实践,为改革献策,助力我国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
刘林委员:建特色高中为有特长的孩子开辟新赛道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建议,建特色高中,开辟多元赛道,缓解家长和孩子的升学内卷焦虑。
“现行的教育评价,特别是中高考等升学考试,主要以总分划线,总分决定了上什么学校。”刘林说,但现实中,由于身心成长发育等各方面原因,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逐渐有侧重,有的孩子语言天赋强,语文、外语学得很好,但数学可能是他最大的短板;有的孩子记忆力强,但推理能力不一定强。
面对这种情况,刘林认为,一方面要提供全面发展教育机会,尽可能促进其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孩子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在一定阶段适当分流,实行多样化发展,在高中阶段积极开设各类特色学校。“比如对现有的普通高中、职业高中进行改革,办成学科有侧重的科学高中、艺术高中、外语高中,或某一特殊门类的专门高中。”
刘林解释,这就可以让一部分在初中时已经显露某一方面长项的孩子,不必一定走中考“独木桥”,而是通过多元选拔方式进入特色高中学习,同时与普通高考分科选考、强基计划、职业教育高考等对应起来,建立专门性拔尖创新人才“直通车”。“这不仅能缓解内卷焦虑,而且更适合孩子的成长规律。”
洪伟委员:集团化办学推动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教育强国目标如何实现?全国政协委员、史家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洪伟认为,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是基础性工作。可以通过集团化办学,加强区域合作,推动教育均衡和优质发展。
洪伟所在的史家教育集团就一直致力于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通过开展对口协作,输出优质教育资源。他介绍,学校和河北、新疆、内蒙古、安徽、广西、陕西等地区学校都有结对合作项目。其中,史家胡同小学对口援建的雄安史家胡同小学已于2023年正式开门办学,通过常态化、长效化师徒结对、跟岗交流、京雄教师培训研修系列活动等方式,北京史家与雄安史家的联动办学不断深化。从合作效果上来说,雄安史家在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文化建设、师资培训、学生个性化发展等多方面均有显著提升,办学成果得到了各方认可。
总结经验,洪伟认为,除了名师、管理团队等人员上的常来常往和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必不可少。他介绍,正是在信息化技术支撑下,史家教育集团从重点学科、重点年段、重点教师、重点课堂切入,探索实践“双师课堂”,实现线上名师授课与线下教师辅导混合教学,通过“双师协作”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了课堂教学实效,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王定华委员:“引进来”“走出去”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有力抓手。应该以积极包容的开放姿态,实施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认为,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已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是十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应致力于推动务实有效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中国教育的“朋友圈”,努力建设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为世界教育发展、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贡献。
“在建成教育强国进程中,不能满足于一般性双向互动,应当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要素,以‘引进来’推动外源性改革,借鉴国际社会有益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规范,推动破解中国教育体制机制深层障碍。”王定华说,
在“引进来”的同时,还要“走出去”。他建议,树立教育自信,体现大国担当,以“走出去”推动内源性改革,提高中国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的能见度,打造一批国际高等教育合作品牌,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的同时助力我国教育发展,不断提升中国教育对外的影响力。主动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建设全球区域国别学共同体,汇聚世界各国具有一流学术水准、享有较高社会声誉的相关领域学者,协同创新,为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搭建高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