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首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民革:
“链”上发力 激发产业合作新潜能
北京日报记者 高枝
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十年,以首钢为代表的区域龙头企业如何在实现自身转型的同时,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动力?全国人大代表,首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民革认为,龙头企业应以“六链五群”建设为机遇,借势而上,打造更具核心优势的产业集群,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区域产业整体提量升级。
从石景山到曹妃甸,百年首钢的历史性搬迁不仅实现了企业自身蝶变成长,更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标志性项目。“首钢搬迁是面向新产能、新技术、新水平的全新升级布局。”赵民革介绍,目前,首钢集团在河北地区已有京唐、迁钢、矿业等80余家企业,累计在河北投资2000多亿元。
“近两年,随着京津冀‘六链五群’产业布局加速形成,首钢在‘链群’建设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赵民革认为,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龙头企业应持续深耕行业细分领域,锻造核心技术长板,推进产业链延伸和协同配套。
“如今,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激活京津冀地区要素禀赋、发挥比较优势、赋能高质量协同发展的重要引擎。”赵民革认为,应进一步在坚定自主创新道路的同时,积极打通技术研发—产品应用—客户服务的产业协同创新链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绿色低碳、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系统整合创新要素资源,深化“政产学研用”五维协同机制,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质生产力跃升。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张水波
深化“两重”项目建设 推进三地产业协作
天津日报记者 李杨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兼国际工程管理学院院长张水波怀揣着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切关注,积极建言献策。他建议,将京津冀协同发展进一步纳入“两重”支持范畴,深化“两重”项目建设,推进三地产业协作。
“‘两重’是指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建设,是实施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张水波提到,天津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高度重视“两重”建设工作,已累计获批107个“两重”项目,总投资达333.97亿元。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有助于实现三地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更能推动华北地区的整体前行和经济发展。”张水波举例说,“跨区域重大水利工程不仅涉及城市供水基础设施,还包括潮白河、永定河、北运河等流域协同治理。这些项目如果能在中央的协调和指导下纳入‘两重’支持范畴,将得到快速高质量的推进。”
对于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方向,张水波认为,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将是关键所在,“为了实现京津冀地区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我们需要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项目,通过建设轻轨快线等交通设施,可以加强京津冀地区之间的交通联系,促进人员、物资和信息的快速流通,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河北省委专职副主委范社岭:
聚焦“六链五群” 打造产业协作标杆
河北日报记者 米彦泽
央企在雄安新区设立各类机构超过300家,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由2013年的3500多家增长到2024年的1万多家……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取得的这些数字,让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河北省委专职副主委范社岭非常振奋。
京津冀三地立足区域产业特色和比较优势,联合打造氢能、生物医药、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高端仪器设备和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6条重点产业链,共同培育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5个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11年来,以“六链五群”为协同发力点,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2024年区域经济总量达到11.5万亿元。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阶段,如何在产业协同上实现新的更大突破?
在范社岭看来,三地要加强“六链五群”产业协同,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高效开发利用算力资源,加快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重点产业链条发展,“一群一策”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提质增效。
自觉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探索产业合作新模式、新机制。范社岭认为,着力破除制约协同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积极促进政策协同,持续激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动力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