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娜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昨天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会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吹风会,对报告进行了详细解读。
“改革”出现40多次
今年报告特别注重高质量、抓改革、惠民生、强信心四个方面。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沈丹阳指出,报告全文“改革”一词总共出现了40多次,是特别重要的关键词。
沈丹阳介绍,报告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改革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安排。除了具体部署推动有效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等标志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外,在消费投资、教育科技、“三农”工作、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部分也都提出了改革任务要求。
例如,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今年将下决心加快推进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这有利于减轻生产企业的资金压力,并且不会增加纳税人的负担,还有利于引导地方改善消费环境,积极拉动本地消费;在教育改革方面,将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这是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的重要改革举措,有助于降低家庭保育教育成本,也有利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在医疗卫生改革方面,要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这有利于切实提高公立医院的服务质量,让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更安心、更便利。
注重体现“民生为大”
今年报告还特别注重体现“民生为大”,在预期目标部分提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在政策取向部分提出“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在重点任务部分也提出了一系列实实在在、人民关切的惠民生举措。
例如,在促进就业方面,报告提出要加大各类资金资源统筹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就业容量大的行业领域和特别需要支持的就业群体。今年重点要解决好1222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让毕业生早就业、家长早安心;在社会保障方面,报告提出一系列增加财政补助的措施。今年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将从670元提高到70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将提高到99元。还要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这两项标准将惠及3.2亿人。
“比起往年,今年这些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是前所未有的,群众的受益面会很大。”沈丹阳表示,报告就是要体现政府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及时有效回应群众需求和关切,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此外,报告中还有一些新的提法。比如,打破了“消费是慢变量”的常规,把提振消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而且强调促消费和扩投资之间要形成互动。再比如,首次将宏观调控中重视资产价格,稳住楼市股市写进总体要求。还有,强调将政策资源更多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旨在通过形成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在稳增长、稳就业中更好地促进高质量发展。
激励广大干部抓落实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沈丹阳表示,全国两会结束后,国务院还将再次召开全体会议,作进一步部署,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政府工作报告各项任务进行分工分解。总的看,是要通过强化协同联动、推动务实创新、提高行政效能、完善激励考核等方式,来确保今年报告中的各项政策举措落地见效。
例如,在推动落实惠企利民政策方面,首先要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去年起国务院已经分三批推出了33个重点事项,包括企业迁移、新生儿出生、住房公积金贷款、“以旧换新”补贴申请等,下一步将把更多事项纳入清单、完善线上线下服务,让政策落实更高效,群众和企业办事更便利;在激励广大干部抓落实方面,既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又要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把面向群众的多头重复、指标细碎、方式烦琐的督查检查考核减下来,让广大干部把更多时间和更多精力用到干实事上。
“我们常说,只要信心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沈丹阳强调,今年的报告特别注重提振信心,讲求务实、积极、有力,充分彰显了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坚定决心,体现了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鲜明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