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1131期 >2025-03-06编印

专家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经济领域热点
政策力度加码 助推经济增长
刊发日期:2025-03-06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潘福达 孙杰

昨天,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备受瞩目的政府工作报告出炉。报告提出了2025年主要经济预期目标,并对重大宏观政策做出安排部署。记者梳理经济领域看点,联系业界专家予以详细解读。

看点1:

5%左右GDP增速目标着眼长远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将202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目标定在5%左右。“这一目标的设定是稳增长的必要选择,具有现实可行性。”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表示,这一增速目标着眼长远,对于确保未来若干年宏观经济实现平稳且较快发展至关重要。

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特别是在四季度,政策调控效果逐步显现,推动经济企稳回升。徐洪才认为,这一过程中,一揽子宏观调控政策功不可没,这些政策的针对性很强,在短时间内稳定了市场预期,尤其是对房地产市场和股市的企稳起到了明显作用。新的一年,我国有望借着经济向好的发展势头,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轮驱动继续实现经济增长。

汇丰银行环球研究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刘晶认为,2025年中国将经济增长目标设立为5%左右,与去年一致,意味着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中国将加大政策力度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看点2:

顺势而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今年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财政赤字规模达到5.66万亿元。

“财政政策的基调延续了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较去年更加积极。”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表示,今年赤字率首次达到“4%左右”,超过2020年疫情冲击时“3.6%以上”的赤字率水平,为2008年本轮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体现中央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坚定决心,是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体现出政策非常实事求是,因时因势顺势而为。

如各方预期,超长期特别国债的规模今年进一步扩大。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拟发行规模比2024年增加3000亿元,达到1.3万亿元。其中,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看点3:

优化股市投融两端平衡机制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稳住楼市股市”写进总体要求,这是第一次。有关股市和资本市场的内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多处提及,比如“优化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更大力度促进楼市股市健康发展”“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市机制建设”等。

对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专家解读认为,重点是优化融资端与投资端平衡机制。对于中长期资金入市,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市机制建设,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认为,当前政策更强调通过制度设计引导中长期资金常态化、规模化入市,今年相关部门有望推出更多举措,比如在政策激励上,进一步优化养老金、险资等长期资金的权益投资比例限制,并探索与国际接轨的长期考核机制等。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改革优化股票发行上市和并购重组制度”。田利辉分析,未来或优化注册制审核流程,强化中介机构责任,推动发行标准与产业政策衔接。“总之,要在支持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与防范市场风险之间寻求动态平衡,推动资本市场服务高质量发展。”他说。

看点4:

更加突出促消费与促投资协同推进

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今年的首要工作任务。

民生银行研究团队认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更加突出促消费与促投资的协同推进,并强调补消费短板的重要性。

徐洪才表示,全球经济不确定性风险加剧和关税威胁加大,稳外贸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这更需要把扩大内需作为各项政策的重要抓手。具体来看,一方面,要激发潜在的消费需求,特别是通过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等方式,释放消费潜力。同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是制约内需扩大的重要因素,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途径,有助于促进城乡消费的融合与增长。

另一方面,还要扩大有效投资,特别是在高技术产业、新型基础设施和绿色经济等领域,通过精准投资拉动有效需求,提高供给质量,进而实现供需之间的良性互动,这种双向发力将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