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关一文)在全国首批开展增值电信、医疗等领域扩大开放试点,落地全国首家外商投资人体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企业,实施一批暖商惠商举措……近日,记者从北京“两区”建设金融领域推进制度型开放情况新闻发布会获悉,“两区”建设以来,北京累计实施140余项突破性政策,形成了70余项向全国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连续三年在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评估中名列第一。
2023年6月,国务院印发若干措施,支持北京自贸试验区等有条件的自贸试验区(港)率先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同年11月,批复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其中40%的举措来自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2025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意见,支持北京自贸试验区等在金融领域率先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
市商务局副局长郭文杰介绍,全市各区各部门坚持主动试、自主改,用一年多时间完成综合示范区2.0方案的152项任务,实施率超过86%,全面落实自贸试验区率先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首批任务,有效发挥了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的作用。
例如,在全国首批开展增值电信、医疗等领域扩大开放试点,落地全国首家外商投资人体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企业;发布全国首个场景化、字段级自贸试验区数据出境负面清单,探索打造数据跨境流动的“北京样本”;在全国率先推出国际职业资格认可目录,推动职业资格从单边认可到双向互认;建设全国首个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发挥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的优势,运用“保税备货”模式,推动“人等药”向“药等人”转变……“两区”建设以来,北京推出了一批首创首试制度。
北京还实施一批暖商惠商举措,其中包括率先实施预裁定依申请展期制度,大幅节约企业通关成本;持续提升投资便利化水平,出台《北京市外商投资条例》,推出“北京市全球服务伙伴计划”并为首批13家伙伴企业授牌;完善外资企业圆桌会议机制和“闭环式”诉求响应机制,举办数百场外商投资企业圆桌会议;不断强化法治保障,推进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引进北京首家境外仲裁机构代表处,持续提升企业获得感。
在制度创新和服务提质的带动下,北京法巴天星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保德信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标志性项目在京落地,赛诺菲在华最大单笔投资也是全国首个跨国药企生物制剂原料药项目在京启动,礼来、辉瑞等8家知名外资医药企业加码投资北京。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2024年,北京新设外资企业2012家,同比增长16.4%,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幅6.5个百分点。
相关新闻
2024年52家金融机构落地北京
全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8154.2亿元 创近五年之最
本报讯(记者 关一文)近日,记者从北京“两区”建设金融领域推进制度型开放情况新闻发布会获悉,2024年共有52家金融机构落地北京,全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8154.2亿元,同比增长7.6%,创近五年之最,拉动GDP增长1.3个百分点,凸显金融业“压舱石”地位。
“两区”建设以来,北京精准施策,提升国家金融管理中心能级,目前,金融机构资产规模约占全国一半,直接融资规模、保险深度、保险密度等均居全国首位。2024年,首都金融业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推动更有力度的开放。在各部门共同努力下,52家重要中外资机构在京落地展业。
全国首家以新设方式成立的外商独资期货公司、全国首家新设的外商独资券商获批开业;阿联酋第三大主权财富基金穆巴达拉首次在境内设立实体;全球最大的主权基金之一沙特公共投资基金在内地设立首个办公室;北京首家合资银行卡清算机构开业……优质的“北京服务”为外商投资提供便利,吸引了一批标志性金融机构在京落地。
作为全球重要金融机构在华落地首选城市之一,北京活跃着200余家外资银行保险机构,机构总量居全国第二且深耕发展趋势向好,2024年,外资银行总资产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为近8年来最高。
一批科创绿色股权投资基金也加速集聚,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支撑。2024年,北京新设8只政府投资基金,重点投向人工智能、绿色能源和低碳产业等。5家国有大行依托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加大科创支持力度,达成初步意向基金规模近530亿元,储备项目超100个。其中,已实现落地基金6只、规模近60亿元。
自2012年以来,北京一直是跨国公司外汇管理改革的先行试验区。2021年,北京率先在全国开展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经过前两轮政策升级,已有十余家跨国公司开展了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惠及成员企业1700家,跨境收支规模超1500亿美元。
2023年,北京率先在全国开展跨国公司本外币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业务,目前已有93家跨国公司开展此项试点。通过政策叠加,北京“本外币合一、高低版本互补”的跨境资金池政策框架更加稳固,为跨国公司提升资金配置效率、降低资金成本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