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匠心总第1053期 >2024-11-13编印

电梯郎中·陶建伟
刊发日期:2024-11-13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6.jpg

4-1.jpg

本报记者 赵鹏 池阳

从黄辛庄路向右拐进一条岔路,在第二个路口左转,就来到了北京建工安装集团时代创新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今年49岁的陶建伟,穿着灰色夹克,戴着一副系有防滑绳的眼镜站在院子里,在这里,他不仅是一位国家级大师,更是一名传承者,引领着一批批“小年轻”逐渐成长为行业领先的佼佼者。

工作室不大,在房间的一侧,是占满整面墙的电梯调试模拟设备。陶建伟说,这些是为了方便教学特别制作的,可以让徒弟们直观看到电梯内外各部分的运行情况。从一名平凡的技校毕业生成长为练就“望、闻、问、切”技术绝活的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并成立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业内广受好评的“电梯医生”,他已经从业足足30年。

精益求精 助力副中心建设

在电梯安装业内,陶建伟可谓“师出名门”。1994年6月,刚走出北京市设备安装工程公司技工学校校门的他,在实习工地就遇到了被电梯业内视作神话的“魔术安装”大师——创造了“立镚儿不倒”传奇的全国劳动模范高占强。

“立镚儿不倒”,顾名思义,“就是在电梯轿厢里竖起一枚硬币,待电梯运行时这枚硬币依然可以纹丝不动。”陶建伟介绍,这项电梯安装运行稳定的超高标准,最早就是由他的师傅高占强所创。如今,“立镚儿不倒”的高质量运行电梯也被陶建伟带到了城市副中心。

“在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的施工中,工作室参与了79部电梯、扶梯的工程安装,其中有22台最大载重2吨、承载26人的重载直梯。”陶建伟说,“副中心站安装的电梯对我们来说也是个新挑战。在此之前,我们还没有过在体量如此巨大,且同时运行地铁和高铁的交通枢纽的施工经验。”不过,他们也有信心在这些重载电梯上再次展示“立镚儿不倒”的精湛技术。

陶建伟说的挑战,其实更多来自于自身对于电梯安装品质的要求。在副中心站的79部电梯中,如何让所有电梯都达到预定的超高标准,能匹配副中心站的客运功能需求,这才是陶建伟关注的重点。

“副中心站的施工面积大,在施工时会划分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在数据上多少会有所差异。我们工作的第一步,就是整合梳理这些数据,联系项目设计方和施工方,共同确定好电梯安装的基础数据。您可能会觉得这个步骤并不复杂,可真到了施工现场,要把每部电梯的速度、载重、层高等参数核准无误,并得到多方认可,所需工作量极其巨大。”陶建伟说,要将项目所有电梯参数整合成唯一的“正确答案”,涉及的可不止是安装和调试。

“比如说电梯编号,施工时每部电梯都有自己的编号,就好像是它们的‘身份证’,电梯的位置、横纵轴等信息都会在编号中体现。所以编号和电梯的对应就务必要准确,尤其是位置相近、技术参数相同的电梯,它们就像是‘多胞胎’,编号相近,极易混淆。我们常能看到相邻一上一下的扶梯就属于这种情况,要是它们的编号反了,安装就会出问题。”陶建伟说,在正式施工前先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是他的个人习惯,也是从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正是这种一丝不苟,让他带领团队一步步扎实达到电梯运行的预定标准。

如今在副中心,陶建伟又迎来了新一轮挑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11台电梯安装,以及未来建筑科创中心项目策划与技术论证等现场又留下了他奔波的身影。

刻苦钻研 练就精湛本领

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是他从“小陶”开始,牢记师傅的话,多年练就的。陶建伟说:“1994年,我刚从学校毕业到工地实习。我记得特清楚,那个工地在方庄,我就是在那儿见到我的师傅高占强,他跟我说‘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爱一行就要钻一行’,我一直记到今天。”

钻研技艺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得到师傅指导后,陶建伟沉心埋头于技术研究。“当时电梯安装领域专业分得特别细,我主要研究的是电梯维修,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计算机、VB程序设计、CAD工程制图这些相关知识。”他说,持续的付出很快看到了成效,凭借着过硬的技术,陶建伟于1995、1996年连续被评为先进生产者,更在1997、1998年的两次公司技术大比武中蝉联冠军。

1999年,陶建伟作为技术尖子离开原本的电梯维修岗,进入调试组。“从电梯维修到电梯调试,对我来说带来的不是岗位变化,而是专业的转变,要面对和掌握更复杂也更关键的技术环节,要学的东西越来越多。”陶建伟说,这段经历加速了他的蜕变。

到了2010年,经过10多年历练打磨的陶建伟参加了北京市首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电梯安装维修工组比赛,在云集了北京电梯行业1800多名从业者的赛场上,经过初赛、复赛,理论与实操等环节,他最终闯入决赛。面对接线、校线等环节的挑战,他凭借扎实的基本功,不仅实现零误差,更以95.4分的总分一举夺冠。

多年的勤学苦练,陶建伟的技术日渐精湛,而他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刚工作时的经历。“那段时间的学习真正奠定了我的基础。我在和师傅学习时,总想着多干点、多学点,有次在施工现场,我吃完午饭就进入电梯井道开始导轨支架安装施工。师傅不放心紧跟过来,只看了一眼就把我叫出来了。”嘿,您可别以为师傅是来夸他积极能干的,而是因为师傅一眼就发现,他少干了一步。

陶建伟解释说,电梯的导轨支架作业时,要先在电梯井里设置样板线确保导轨安装的位置及垂直度。施工场地情况复杂,样板线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容易出现偏离的情况,因此在施工人员离开施工现场一段时间之后,再施工时要重新确认样板线的位置及尺寸。“这个过程叫作‘复线’,如果没有确认好直接开始施工,那做得越多,错的也就越多。我当时对这些细节远没有认识到位。”陶建伟说。

正是这些在工作最初时期的经历,让他从师傅和其他从业者身上对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让他养成了刻苦钻研、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屡试身手 奉献技艺为大众

2011年6月,北京建工集团接到了一个不寻常的电话,非洲卢旺达外交部办公楼电梯突然发生故障不能正常运行,由于近期有外事活动,卢方非常着急,向北京建工发出求援。时间紧、任务重,公司临“危”点将,委派陶建伟完成此次任务。三天后,陶建伟就紧急踏上了前往非洲的行程。飞机一落地,他顾不上倒时差和眼前的异国风景,直接赶赴卢旺达外交部了解实际情况,并制定了相应的抢修计划。

“卢旺达当时供电电网不稳定,造成了突发性的电梯门机电子板损坏。这个电子板是高集成三层线路板,用肉眼看不出问题出在哪里。如果是在设备齐全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检测台来检查,但现场条件不足,只能一点点排查。”为了查出电子板的故障所在,陶建伟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练就的看家本领,祭出“一看、二闻、三查找、四诊断”的“望、闻、问、切”判断法进行“诊治”,经过了一个昼夜的紧急排查,几乎不眠不休的他才终于找到了损坏的电子元器件。

这之后,他又克服种种困难,找到了同规格、同型号的元件,修复了电子板。“电梯修好以后,卢方外交部的负责人竖着大拇指对我们说‘中国技术工人真棒’。”这一刻,为国争光的陶建伟心潮澎湃,这对他而言,既是荣耀也是责任。他深知,背后不仅仅是个人的努力,更是无数前辈的支持与鼓励。他也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梦想的引路人,继续带领年轻人去探索和创造更多可能。

工作之外,陶建伟将自己的经验和多年观察到的用户诉求化为技术创新的动力。2017年,陶建伟工作室结合老年人和儿童等特殊群体安全乘梯保障需求,研制开发电梯轿厢困人自动监测系统,该课题实现对电梯轿厢受困人员因自身原因无法自主报警情况下的智能监测、自主识别与自动报警,有效降低了潜在电梯乘运者安全乘梯运行风险,是电梯安全运行的新思路。

在不断创新研发中,陶建伟带领的科研团队先后被北京市总工会、北京市科委、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评定为市级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和北京市首席技师工作室。2019年12月,工作室被人社部评定为国家级陶建伟技能大师工作室;2020年12月,该工作室则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现在我指导的时候,第一步总是先让徒弟学会整理和保存文件,如何编号,如何制表。您可能会说这没有什么可学的,但在我看来,踏踏实实做好已有工作,才是精益求精的基础。就好比盖楼,地基必须要打稳,这是我从我师傅身上学到的,也是必须传递给年轻一代的‘真东西’。”陶建伟说。

年轻人的闯劲儿也让他挺欣慰。在工作室,他耐心地教导徒弟们每个细节,强调工艺的精湛与创新的重要性。他常常说:“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对技术的追求,更是对品质和责任的坚守。”年轻人们在他的引导下,不仅学到技术,更懂得了什么是对工作的热爱与执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徒弟们逐渐成长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他们在一项项超级工程和重大赛事中崭露头角,也陆续赢得了各种荣誉。陶建伟很自豪,这是一种传承,将工匠精神一代代传递下去。未来的国家级大师们,也将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行,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