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倚剑 李若晨
昨日,2024北京银行北京通州运河半程马拉松在运河畔完赛。回顾赛事,热血沸腾的加油鼓劲、激动人心的冲线时刻仿佛仍在眼前耳边,令人不舍。让我们将时针拨回,寻找半马故事的关键词,品味体育运动的无限魅力。
突破:金牌选手双双破纪录
赛场上,冲线那一刻备受瞩目。在通州运河半马的终点处,观者如堵,观众和工作人员翘首等待激动人心的时刻。当选手的身影出现在视野中,加油声此起彼伏。“来了!来了!”“加油,好样的!”“冲线了!真棒!”今年通州运河半马的赛场上,金牌诞生的时刻尤为特别,女子组与男子组第一名双双打破赛会纪录,分别将纪录提高至1小时12分56秒和1小时05分30秒。
对于选手刘敏来说,这一成绩见证了她对自己的超越。去年通州运河半马中,她便取得女子组第一名,今年再获第一,并将自己创下的纪录提高了一分多钟。刘敏感叹,“通州算是我的福地。连续两年参加通州半马,能感觉到比赛的服务保障越来越好。赛后给我们提供的热牛奶非常暖心。同时,这个城市也变得更绿、更美。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比赛是美妙的体验,期待下次再来,希望能取得更好成绩。”
来自肯尼亚的选手MAYAKA EVANS NYAKAMBA夺得男子组冠军。谈到参加比赛的感想,他不住发出赞叹,“这是我第一次来通州,感觉通州很漂亮,比赛也很不错,很荣幸成为冠军!”
期待:让“绿荫下的马拉松”成为通州品牌
一场精彩的比赛,离不开精彩的解说。作为通州半马直播解说员,通州区区长助理、政府特聘专家林巍博士为这次通州半马做了不少功课。140多分钟的全程直播,需要大量素材支撑。“踩点、收集素材、对稿子,其中任务量最大的就是收集素材,一是沿线文旅资源的素材,二是与人相关的。这次收集了15份跑者寄语心声,都非常鲜活生动。”林巍说。
在通州马拉松赛事中,林巍做过跑者,也多次做过解说员。在他看来,本次赛事的亮点体现在选手的成长、赛事的成长、副中心的成长三个层面。“‘进步与成长’是这次比赛的‘副标题’。”林巍介绍,选手方面,不少大众选手正在成长为精英选手,比如女子组第三名赵雅新,她从三年前才开始跑步,现在已经从业余成长到专业水平;赛事组织方面,以前跑团都是零散报名,这是第一次系统性引入;这一年副中心的变化也很大,三大文化设施落成,三星堆展览、无限音乐节和大运河音乐节举办,六环路入地工程双向贯通,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快速推进,环球影城周边的湾里奥特莱斯、顶点公园、海昌海洋公园等大型项目开工在即,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开始使用,五道口金融学院主体封顶,北京服装学院选址通州……直播过程中,林巍会随着跑者的步伐移步换景,介绍赛道沿线的文旅资源和通州发展。
提到副中心的运动基因,林巍认为,平坦、多树荫的跑道和大运河水系是通州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希望大家以后想到通州体育,能想到两件事,一个是‘绿荫下的马拉松’,一个是‘碧波上的皮划艇’。”
回家:这次没错过家乡的比赛
早上7时左右,周震来到通州运河半马起点,望着运河边美景与人头攒动的赛道,感慨道:“终于回家了!”
周震是土生土长的通州人,说起来也是通州较早接触马拉松运动的那批人。第一次接触马拉松是在2010年8月16日,这时间他记得倍儿清楚,包括日常每次训练和比赛,他都做了记录。
“开始是为了减肥,真跑起来后就放不下了。”一跑14年,周震的成绩一度超过马拉松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国内外的马拉松、骑行、铁人三项比赛都参加了不少。不过让他遗憾的是,国内外赛事都跑了,唯独家门口的比赛总是“撞车”,不曾参与。今年终于赶上合适时间,周震一口气报名了2024北京城市副中心马拉松和2024通州运河半程马拉松。
“回家果然舒服!”面前是熟悉景色,脚下是熟悉赛道,跑起来那叫舒心。周震对运河边的跑道太熟了,每天他都要“刷运河”。通州地处五河交汇处,无论哪条河边都留下他的脚步。
这次在家门口比赛,除了熟悉赛道,更让他开心的是和“家人”们一起跑。周震的另一重身份,是通州长跑营的营长。长跑营目前有一千多人,平日里,大家根据居住地域、训练时间等划分成数个分队进行训练。
虽然目标不同,但大家在一起就为一个字——“跑”!长跑营每年按季度举办4次固定活动,分别为“长跑营运河光猪跑”、运河半马接力赛、专为长跑营庆生的半马比赛、运河铁人三项友谊赛,像一场场“联欢会”将跑友们联系起来。而家门口的比赛,更是让大家欢聚一堂。“这次我也‘回家’了,和‘家人’们一起,见证我们家乡比赛的精彩!”周震说。
齐聚:周边跑友都来了
比赛还未开始,起点处已是热火朝天,大家都在抓紧最后时间热身,整理装备,调整状态,等待着那声发令枪响起。
河北省大厂县17run团的30多名团员们一块进行热身,折返跑步、原地拉伸,互相鼓劲打气。这是17run团第二次征战通州半马,此次报名参赛30多人,下到十六七岁,上到五十来岁,将根据不同的配速分组完成比赛。
“17run团,就是一起跑、一起健康的意思!”今年50岁的邱先生挥舞着一面紫色团旗自豪地介绍,与副中心一桥之隔,17run团平时经常会到通州训练。“绿心公园的跑道不错,我们经常赛前过去拉个长距离。”邱先生说。
众多参赛选手中,银发也是一道风景。今年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大的70岁。苗秀青今年58岁,家住朝阳管庄,刚跑完北京全马,就来参加半马比赛。他摸了摸自己的白发,笑着说自己跑龄12年,还算是年轻人,这么近、那么好的比赛,怎么能不来参加!
清华四九城跑团的赵弋洋也是特意从海淀赶来通州参加比赛。作为清华大学1993级本科生,赵弋洋一直保持着清华体育传统,这次比赛是他给自己设定的“连续五周跑马拉松”目标的最后一程。“今年是在通州第一次完赛,而且跑出了我的个人最好成绩1小时43分,整体比较轻松,非常高兴!听说清华在副中心建设了五道口金融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很快就会搬过来,我特别高兴,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机会来通州跑步。”
圆梦:这是头一回 希望还有下一回
凌晨三点左右,城市仍在酣眠中,北京交通大学大一学生梁新松已走出校园,前往通州运河半马比赛现场担任志愿者。虽然起得早,但他精神头挺足,一到达会场便开始做准备。对他来说,这次经历意义非凡,帮他达成了好几个“头一回”。
这是他头一回担任赛事志愿者。梁新松对各种体育运动都有兴趣,马拉松比赛始终是他的“心向往之”。做志愿者,服务比赛,算是他圆梦的第一步。
做好志愿者并不容易。赛前,主办方统一组织志愿者熟悉赛道、了解注意事项。靠近马路的赛道需规避自行车,靠近游人密集处的赛道要注意提示观众;2.5公里与17公里处赛道存在交叉,5公里处选手需“掉头”进行同路段折返跑,志愿者要保证无人“插队”、无人“掉队”……种种紧急情况和应对方法,记了满满两大页笔记。
比赛开始了,这是他头一回现场感受马拉松比赛的氛围。他的“工位”在终点处的控制中心,负责监测突发情况、传递信息。
“有选手摔倒了!”对讲机里传来呼叫,梁新松冷静询问情况,原来是选手腿部抽筋。他迅速联系附近医护人员前去查看,幸好情况并不严重,现场处理后,选手坚持跑完了比赛。
因为这次比赛,他头一回有机会来到通州,好好看看通州。作为大一新生,他对北京、对通州充满好奇。赛前培训时,大运河、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景色让他惊叹,与同伴们纷纷拍照打卡。他与一起来当志愿者的同学商量好了,比赛结束就好好逛逛通州,上北京环球度假区看小黄人,到胡同里寻特色美食。
“通州与大运河见证了我这么多的‘头一回’,有特殊的纪念意义,我一定常回来看看!希望下回再来,我也能站在赛场上,亲身体验马拉松的乐趣。”梁新松说道。
提升:关好门 为了下次开门
半马赛场上,还有一些别样的身影,他们身系红色心形气球,上面标着1:30、1:45等标志配速的醒目数字。44位领跑员分为7个配速组,有序引领着参赛者完成比赛。
能做领跑员的无不是专业选手。73场比赛、20多个省市,自2017年与马拉松结缘,范文静的比赛足迹遍布山川湖海。此次通州半马是她第5次参加通州的马拉松比赛,也是她第37次以“官兔”身份参赛。这次范文静作为310组组长,担任“关门兔”。
3小时10分钟,昨天上午10时40分,“关门兔”们为通州半马拉下帷幕。“这项任务是有挑战性的。关门组要注意整个赛程和每个站点的关门时间,根据每5公里的关门时间调整配速。因为时间是最久的,更需要关注身旁跑者的状态,给他们适时的鼓励,另外也需要在收尾时观察站点补给等情况,以便给下一届比赛提供参考。”
从2018年到2024年,范文静在赛道上见证着通州的发展变迁。“第一次参赛时线路在运河边,那会留意到的风景比较少,我自己也更关注比赛本身。但近两年,三大文化设施等通州的地标性建筑贯穿赛道两侧,赛前嘉年华也越来越丰富,上半年全马还有‘通州三宝’美食的融入,感觉赛事体验越来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