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曲经纬 李若晨 王倚剑
启新,意味着“启迪智慧”和“开启新知”。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报》正式发刊三周年之际,昨天下午,一场以“启新——改革从这里起航”为题的高端对话在城市副中心举办,副中心传媒矩阵的“老朋友们”齐聚五河交汇处的北京国际财富中心,共议媒体的系统性变革、讨论媒体融合改革,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报》“庆生”。
副中心报台网新媒体融为一家
记录时代,塑造未来,媒介融合孕育了传媒新生态。媒体变革风起云涌,融媒转型各显神通。通州区融媒体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卫欣在主旨演讲中,讲述了通州融媒3年来如何“乘风破浪”,力争潮头。
“面对每一次改革和变化,面对每一个新风口新可能,我们的姿态都是‘拥抱’。”从成立通州区融媒体中心,到联合北京日报社、北京广播电视台共同办报、办台,通州融媒实现报、台、网、新媒体“融为一家”。
通州融媒积极拥抱新风潮。“跨界”出品儿童舞台剧《燃灯塔之谜》,举办“蝶变——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影像展”,总参观人数达十万余人;做强“北京通州发布”新媒体矩阵,已收获245万粉丝;投身短视频,试水网络微短剧,2023年短视频发布数较上年同比增长超50%,总播放量达1亿……走在最前端,开辟新赛道,实现媒体创新转型的有益尝试。
同时,通州融媒建立特色工作室,其中“航拍工作室”被市广电局评为2023年北京市优秀新视听融媒工作室,独特视角为新闻报道提供独家材料。发挥记者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创作者成立工作室,深耕不同“赛道”。鼓励创作者“走出去、向外看”,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联合京津冀多家媒体记者重走“进京赶考路”,大运河成功申遗十周年之际组织记者南下,行走运河畔18座城市,探寻当地博物馆和城市地标,发掘运河古老文脉,讲述运河全新故事,推出《话说运河 探寻瑰宝》系列报道21篇,总浏览量超1260万。
主流媒体系统性改革中存在哪些挑战?媒体又该如何面对挑战?媒体融合改革主题交流沙龙中,通州区融媒体中心副主任王娟分享了通州融媒的经验,“通州融媒在面临挑战时所采取的措施不仅关乎自身长远发展,也直接影响到区域内营商环境的改善和优化。”改革的挑战体现于技术革新与应用、内容质量与创新、人才引进与建设、工作模式创新与提效。
通州融媒和副中心报专家智库发布
三载时光,《北京城市副中心报》开拓“蓝海”,紧扣重大历史节点、精心策划、深入挖掘,不少权威专家、业界学者成了我们的“老朋友”。
活动中,北京市通州区融媒体中心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报》专家智库正式发布。首批智库专家共9位,汇集了来自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副中心规划所、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高校和研究院的大咖。现场,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喻梅,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副中心规划所副所长李秀伟,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企业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教授武文接受了智库专家聘书。
“在城市副中心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中,有几个关键词: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这些年我一直关注着副中心的建设,其间也曾与《北京城市副中心报》多次合作,发表过有关城市建设的系列理论文章。今后随着副中心的高质量发展建设,我也会保持对副中心报的关注,加强与副中心报的紧密合作。”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总规划师吴晨通过视频向报纸正式发行3周年送来了祝福。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于2021年10月19日正式公开出版发行。三年来,报纸始终与千年之城同心同行,立足副中心,辐射京津冀,深耕厚植,见证着城市的拔节生长,记录着百姓幸福感的不断提升。专家智库的成立,将助力通州区融媒体中心不断探索媒体融合发展和改革创新的新路径,进一步提升报纸的宣传深度和影响力。智库专家将发挥专业领域优势,积极为城市建设和媒体改革发展建言献策,真知灼见也将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报》上发表,引导行业思考和读者共鸣。同时,智库专家还将为通州区融媒体中心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报》组织策划的媒体活动提供智力支持,为媒体声音的传播、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
喻梅作为智库专家代表发言表示,“一个优秀传媒人的成长,一定是学界和业界共同塑造的结果。”近年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与通州区融媒体中心在课程设计、实习实训等多方面展开深度合作,不断以校企融合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贡献传媒人的力量。
新闻业界大咖共话改革
在正能量与大流量“共舞”的时代,如何看待媒介系统性变革?论坛上,一场围绕“媒体融合改革”的主题沙龙拉开序幕,业界大咖纷纷提出独到见解。
作为中央级新闻媒体,环球网使命是“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是中国人了解世界首选的信息分享平台,也是海外媒体转引率居高的中国媒体之一。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做好海外传播?针对这个问题,环球网执行总编辑石丁提出,搭好与技术、年轻人、优质资源之间的桥梁是重点。他认为,技术方面,要让“文科生”与“工程师”携手,“文理”搭配,以科学机制、专业团队追踪前沿技术,推动落地应用,进而使“文科生”变“多面手”,兼具创作和制作能力。他还大胆提出,要强推年轻人主事,让媒体主导者与舆论场主流人群彼此“吸引”,不断靠近,在产品设计、战略发展中给予年轻人更多话语权,让媒体变“年轻”。
如何打造跨语种跨文化的融媒体交流平台呢?他介绍,要在全国各地设立7个全球传播基地,采取“去中心化”战略,各传播基地可发挥主体能动性,联动总部或其他基地一起开展选题策划,灵活充分发挥才智,推动优质资源整合共享。
在媒体变革时代主流媒体如何做出深入人心的报道?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工人日报原编委兰海燕认为,要确立用户导向,把媒体想说的和用户想听的结合起来,缩小宏观叙事与百姓生活的温差。“比如在一个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报道中,记者在采访上海的数智化建设中,并没有讲加了多少电卡、加了多少智能化的东西,而是讲老百姓的获得感,讲老人独自在家,水卡、电卡、燃气如果没电,系统会自动提示,社区志愿者就会上门提醒。”在他看来,“好的报道需要思想+故事+艺术+技术。”兰海燕说,“如果说思想是笔,故事就是墨,艺术是色彩,技术就是纸,共同绘就多姿多彩的生活。”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青年更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在推进系统性变革这个任务的背景下,如何行之有效地了解青年、关注青年?针对这个问题,北京青年报副总编辑张砥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他说,官方声音与读者爱看有时候确实是两条平行线,归根结底是官方舆论场与青年舆论场不同,如何相交呢?“北京青年报就是一个平台,来弥合两个舆论场之间的杂音。”在他看来,做好青年舆论引导,要做到回应不回避、引领不迎合、说到不说教。
为传播中国声音贡献企业智慧
三年来,近800期报纸,1000多个日夜,《北京城市副中心报》积极融入副中心传媒矩阵,不断丰富着“朋友圈”,汇聚企业智慧,努力成为服务“千年大计”建设,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重要宣传阵地。
新质生产力作为承载新技术、新要素、新产业的先进生产力形态,不仅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势赋能,也充分展现了文化自信、创新精神和变革能力。飞卢小说网总经理董栋以“自信·创新·变革——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为题做了主旨演讲。她以飞卢小说网20年的发展历程和创新改革为例,阐释了这个时代为企业带来的机遇。
她介绍,飞卢小说网依托移动互联网和在线支付搭建付费阅读平台,提供瀑布式阅读、AI多角色沉浸式听书等功能,采取AI自动翻译技术加快网文出海布局,已经成为网络文学领域的重要力量。“这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也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文化自信!”她表示,近年来,通州区产业政策扶持、优良的营商环境和产业集聚区建设,为企业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沃土,未来在副中心扎稳根基的基础上,该企业将继续打造现象级IP,并结合副中心优势文化资源拓展海外市场,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贡献副中心企业的智慧。
五河交汇处,一座对标金丝雀码头的“运河金融城”正在崛起,运河畔屹立着由首批投身副中心建设发展的企业之一富华集团打造的标杆商务园区——北京国际财富中心,见证着城市副中心现代金融、新媒体、ESG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
“2018年12月,在副中心首个国际级别金融盛会——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北京国际财富中心正式命名并启用,成为副中心财富管理核心承载区,也是副中心发展现代金融产业的排头兵。作为紧邻大运河的低密商务园区,我们在副中心绿色发展建设方面勇做先行者。”富华置地副总经理温亮说,该园内运行了副中心首个综合智慧能源系统,当前一期屋顶光伏项目已全面投入使用。2023年,园区被北京绿色交易所授予“碳中和”证书,成为副中心低碳商务园区的引领者。
同时,这里也是新兴产业发展的沃土,加速吸引网络视听、新媒体平台相关企业进驻,助力新兴产业在副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据悉,该园区也在与知名MCN头部企业洽谈进驻落户副中心。
北京首通智城科技创新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智慧通州”相关产业聚集、技术创新和科技孵化的任务,打造宜居、智能、创新、韧性的智慧城市发展样板,为“3+1示范区”建设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和专业服务。首通智城副总经理常向魁介绍,首通智城开展智慧城市领域的数转智改,重点打造了副中心“1+3+1”城市大脑,即1个区级指挥调度中心、三个领域大脑、1个数字底座,形成“一图、一网、一平台、一中心”的区级资源“新基座”。
政企校合作再上新台阶
积厚成器,协同向前,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政企校合作共赢铺就全新的崛起之路。活动现场,北京市通州区于家务回族乡人民政府与北京数听视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网剧传媒(北京)有限公司,通州区融媒体中心与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传播与艺术学院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副中心政企合作、校企合作再上新台阶。
今年,《南来北往》《你好,欢迎光临》等众多优秀影视剧的出品方网剧传媒(北京)有限公司入驻于家务回族乡。为整合各方在政策支持、影视制作、园区服务等领域的优势和资源,此次签约后,几方将共同探索有利于通州区网络视听产业及园区发展的合作机制,拓展“政务+影视+园区”合作新领域。
通州区融媒体中心也与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传播与艺术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针对融媒体中心相关业务展开联动合作,共同开发直播等领域相关课程,通州区融媒体中心将为中华女子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等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平台、提供必要的媒体宣传支持,双方将通过深度业务合作,共同实现社会效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