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三生有幸·携手未来总第1044期 >2024-10-31编印

三大文化设施 报道即顶流
刊发日期:2024-10-31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3-1.jpg

我是张群琛,我天天都要从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旁经过,三年来我记录陪伴三大文化设施从效果图变成了京城文旅顶流,我的同事赵鹏幸运地成为北京城市图书馆第一张图书证的使用者。

从上码头路一路向北,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依次显露眼前。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集中展示北京及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历史文化;北京城市图书馆被誉为“最美图书馆”,出道即顶流,在这里阅读好似漫步银杏树下、群山之间,丰富的藏书,无处不在的科技感,让这里成为知识与科技融合之地;北京艺术中心为观众奉上高质量文化盛宴,经典传统剧目、国内外知名演出团队,无不让这里熠熠生辉,成为连接国际的文化舞台。

让我的记忆倒退至2021年,那时三大文化设施还处于繁忙的施工阶段。4月份,北京城市图书馆正在吊装“银杏叶”。这是图书馆的屋顶,更是图书馆的标志。当时的照片里,图书馆的施工现场立满柱子,人们在柱子下方拼接“银杏叶”。一段18秒的延时摄影记录了“银杏叶”提升的过程,据拍摄者本报记者常鸣回忆,整个过程超过四小时。

同一时间,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也显露雏形,当时《北京城市副中心报》摄影记者来到博物馆最深处,在楼体与地基的交汇点,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楼体与地基之间都用橘黄色的装置相连,摸上去手感类似橡胶。这是博物馆的减震装置,一旦发生地震等灾害,这些装置会减轻博物馆楼体的摇晃幅度,从而保护文物。

几年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报》从未缺席三大文化设施的每个建设节点。从初具雏形、主体结构完工、外立面完工、建筑亮灯、等待验收到最终的开门迎客,这三年,我们看着三大文化设施一步步地从效果图变成实景。

正式启用后,副中心报又推出了“启幕”和“百天回眸”系列报道,镜头始终瞄准这处北京文化新地标。三幢建筑也成为京城顶流。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被誉为“运河之舟”,副中心报“探宝”专版已经连续刊发近二十期,详细介绍“运河之舟”中的瑰宝。

3个月后,还是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主楼1、2号展厅,“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展拉开大幕。展览一经开幕引爆京城文旅,至10月13日展览闭幕,共接待参观游客154万人次。

就在三星堆大展闭幕之前的一周,北京城市图书馆从10个国家的16座图书馆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颁发的“2024年度公共图书馆奖”。这是中国首次获得此项世界公共图书馆界的最高荣誉。

一组数据显示,开馆以来到馆人次已超过325万;读者平均停留时间为2.5小时,约10%的读者停留超过6.5小时;举办1123场线上线下阅读推广活动,参与人次超1222万。除了传统借阅,丰富的文化活动更让这里成为一处现代风雅、人文荟萃的高品质公共文化场所。

文化殿堂北京艺术中心以其国家大剧院一院三址之一的身份,汇聚了国内外大量高品质演出。独具特色的森林剧场,科技含量极高的各室内演出空间为北京乃至京津冀地区的观众带来一流观演体验。各类演出的接连亮相,也共同托举起大运河畔连通世界的演艺高地,国内外知名演出团体接连到访演出。

今年底,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将迎来周岁生日,到时我们一起为这处文化新地标庆生。

本报记者 张群琛/文 常鸣/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