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冯维静,三年来,我用笔尖、用镜头,记录、感悟发生在城市副中心的很多精彩故事,感悟到市民收获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暴雨中,记者冒雨在一线采访。
“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强素质、强作风、强效能”——通州区委从去年4月起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三大三强”活动,力求进一步把全区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统一到市委决策部署上来,全力答好北京市委提出的“城市副中心2016年启动,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利用这20年时间把副中心打造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样板”这个“二十年之问”。
作风就是形象,作风就是力量。已经持续一年半的“三大三强”活动,副中心报开设的《推进“三大三强” 答好“二十年之问”》《我为群众办实事》《接诉即办》等栏目,发布相关报道上万条,行进式展现了“三大三强”活动推进情况,树立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理念,建立了深入基层开展“大调研”的工作机制,擦亮了副中心营商环境金字招牌,彰显了承载千年大计的使命担当……
开展“三大三强”活动主要目的是找准发展中的问题,找准自身存在的问题,抓好问题整改,确保抓到位、见实效,着力建设一支综合素质优、业务水平强、服务态度好的干部队伍,为推动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在潞城镇,280余名机关干部入村包户开展调研,收集百姓问题百余个。针对个别小区百姓诉求难题,全镇开展了专项大调研行动。
在通运街道,共建单位、下沉干部、在职党员都被划入了网格,在网格上成立党支部,推动社区网格化、网格支部化,充分调动党员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
在潞源街道,通过开展“首善潞源笃行人”专题教育,推进“清风潞源”常态教育,开展“最美办件人”“最美社区工作者”等评选,提升干部们的业务能力,激发昂扬斗志。
在张家湾镇,广泛开展机关干部作风调研,针对领导班子成员走访支部联系点发现的问题,制定8个负面清单,组织57名村党支部书记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39名科职干部和各科室测评画像,通过对照整改转作风、提振干事精气神。
当前,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进入关键阶段,我们走基层报道了“三大三强”活动一系列努力和成效,并记录各职能部门、街乡镇以“闻鸡起舞、日夜兼程、快马加鞭”的状态,展现出状态“提起来”、本领“强起来”、冲劲“鼓起来”、作风“硬起来”的精气神。
在副中心办事,越来越便捷。结合“三大三强”活动,建立了全区企业诉求“一本账”,按照“首接负责制”,部门、属地双主责共同推进,上账诉求解决进展情况纳入书记点评会专题调度,全区上下齐发力,共助企业轻装上阵。
河北廊坊大厂回族自治县的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一体化办事大厅,一位在通州做项目的河北市民李先生,想注册一家企业,按照办事指南准备材料,只用一个小时就在大厂完成了注册,“拿到了电子版营业执照,效率太高了。”当得知居民在家门口就可办理3000多项政务服务业务时,李先生更是竖起了大拇指。我们先后前往天津市河北区、河北廊坊北三县,副中心运河商务区、文化旅游区、中关村通州园、张家湾设计小镇等地开展座谈交流,对接服务需求。通州区政务服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们聚焦与企业、群众密切相关的异地办事需求,全面梳理‘跨省通办’工作思路,探索完善‘异地授权、异地出证’工作模式,让政务服务不仅在副中心实现‘秒批秒办’,还将服务触角扩展到河北廊坊北三县,为京津冀政务服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在日常采访中,记者越走进社区,越与居民交谈,听大家对社区建设的点赞、建议、“吐槽”,越能体会到“三大三强”活动为副中心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和随处可见的进步。
本报记者 冯维静/文 唐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