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养老总第1043期 >2024-10-30编印

副中心正从单纯“养老”向“享老”转型
“教育惠老”受欢迎
刊发日期:2024-10-30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郭丽君 李若晨

为行动不便的老党员“上门送学”带来最新党课,在琴棋书画中让老年人陶冶情操,为老年人科普新媒体,增强其对智能手机的掌握……“活到老,学到老”,对于不少老人来说,除了物质生活,也需要精神层面的关怀。近日,中仓街道、通运街道、潞邑街道等多个街道以多样形式实现“教育惠老”,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中仓街道:为老党员“上门送学”

上午9点半,中仓街道西上园社区第二党支部书记王亚军带着支部的“上门送学”小团队已经走访了两户老党员。这天是第二党支部每月一次的“送学日”。

今年86岁的李景云是此次送学的第三户。“李师傅!”“来啦!进来坐!”敲开房门,他早已经等候在门口,热情迎接。送学上门,也是送服务上门,换灯泡、理发,一番收拾后,众人坐定,王亚军拿出携带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北京支部生活》《共产党应知的党员小故事》等杂志和书籍,开始给李景云朗读。“上回念的是第十二条,这回咱们念第十三条……”小册子上标注着每位老人上个月学习到的部分,以便下次继续学习。老人聚精会神地听着,时而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现在心脏不好,基本不出门,出门也走不了多远,跟外界的接触主要就是手机、电视。我是40多年的老党员了,以前是第二党支部支委,身体好的时候党支部组织的各种讲座、活动一个不落,现在去不了了,但有他们每个月过来,我能对党的最新政策方针、时事热点及时了解。”李景云说。

86岁的张秀盈党龄已经50年,同样每月期盼“送学日”。虽然耳朵有些听不清,但仍仔细听着王亚军念的条例内容。“我自己看的话眼睛不成了,没5分钟就串行。”

“上门送学”源于老党员的真实需求。“有一次我出门碰到一位老党员,跟我说特别想参加‘每月一课’的党日学习活动,但是年纪大了行动不便,觉得很可惜,我当时就琢磨可以开展一种上门活动,满足这些老人的精神需求。”王亚军说。西上园社区第二党支部共83名党员,通过调查摸排,王亚军发现其中共有6户7位老人有这样的需求,但行动不便,于是成立了专门的“上门送学”小组。6位小组成员同在一个名为“家庭党课”的微信群里,每月与老人协调时间,登门送学。从2019年开展以来,每月一次,风雨无阻。

“‘走’只是一种形式,‘访’的内容才是关键。入户时,我们也会多了解老党员最近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比如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帮忙修修家电、理理发,实实在在做点事,这些老人很需要我们。”王亚军说。

潞邑街道:摸排老人需求定向开课

“教育惠老”的理念也在潞邑街道践行着。今年下半年,潞邑街道老年大学开课了,课程涵盖智能手机摄影摄像、民族舞、太极、国画四项内容,为老年人带来精彩的业余生活。

清晨,运河文化广场牌楼前聚集了十来位老人。在班主任曹丽娜和摄影老师黎振平的带领下,他们即将开始今天的户外手机摄影课。“摄影是一种用光的艺术,我给大家展示一张,看它的光影,您猜是在哪拍的?”黎振平展示自己手机里的一张照片,一朵含苞待放的小粉花在光影映衬下主体清晰,颇具美感。“您回头,这张就是在这拍的!”老人们转过身,看到小花坛中几簇粉色小花,不由发出赞叹。“啊?就在这儿拍的?”“拍得太好了,跟变魔术似的!”老师随即讲解起来,“这个得用‘人像’模式逆光拍,您看这小太阳了吗?稍微往下拉点……”他在自己手机屏幕上给大家做起示范,老人们围拢过来,举着手机研究如何拍出同款照片。“老师,您看我这拍得还行吧?”“您这有点大了,往小了缩缩……”学员们当场交作业,纷纷请老师点评。

今年81岁的张奶奶刚上课时还不太会操作智能手机,几节课下来,已经可以熟练地用手机拍照了。牌楼、花朵、红叶、绿树,张奶奶跟着老师和同学们捕捉公园里的一处处风景。“以前喜欢跳舞,现在年纪大了,跳不动了,手机摄影正合适,还实用,以后去哪玩都能拍照片。”

“给老年人上课不能光讲理论,听着枯燥,天气好的话我就会带大家去公园里实地拍摄。后面还打算教他们拍短视频,现在不是流行嘛,好多老人想学,包括小视频的运镜、制作剪辑等,排好课,学起来。”黎振平说。课程即将结束,他又为老人们拍摄了单独的人像照片和集体合影。“时间过得好快啊!”“逆光拍摄真的挺神奇的。”老人们交流起上课收获意犹未尽。

此次老年大学课程共配置了两名班主任,曹丽娜便是其中之一。从前期的协调组织到现场签到、跟进课程,曹丽娜均参与其中。“每次上完课老人们都特别开心,很多人平时在家闲着也没什么事,来上课既丰富生活也能认识新朋友,学点新技能。”

潞邑街道党群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潞邑街道第二次开展老年大学课程,区别于2023年3月开设的第一期课程,这次他们提前摸排老人意向,根据需求精准开课。问卷统计显示,最受欢迎的前三类课程分别是体育舞蹈、书法绘画、科普综合。根据老人意向,党群办又在这三大类里细分课程,面向各个社区开展预报名,根据结果最终确定开设太极、国画、民族舞、智能手机摄影摄像及处理四门课程。为保证上课质量和老年人体验,每门课程人数均控制在20人以内,并邀请专业教师授课。

通运街道:银龄课堂让“养老”变“享老”

每个周末,通运街道银龄课堂的绘画班就热闹起来,画纸、画笔、颜料一字排开。“中国画技法要求画者胸有成竹一气呵成,将墨、色、水、笔融于一体,巧妙结合,重在蕴意依势行笔。果实错落有致、枝条粗细有别、落笔位置恰到好处……”授课老师认真讲解今天绘画主题的画法和用色,不断提示细节。

老年学员热情洋溢,聚精会神地聆听老师讲解,不时提出疑问。在画纸前,或蹙眉沉思,精心布局;或轻松写意,挥洒自如。年过六旬的祁玲正专注绘制一幅花鸟图。她以细腻的笔触勾勒花瓣轮廓,眼神中满是对作品的期待。她感慨:“年轻时我就对绘画充满热情,但遗憾未能深入学习。如今,社区老年大学圆了我的梦想,让我重拾画笔。”祁阿姨说,正是银龄课堂让热爱生活的老龄群体相聚一堂,在“家门口”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许多老年人已不再局限于“老有所养”的基本需求,而是热切追求“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充实晚年。老年教育正悄然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必需品。然而,面对老年群体高涨的学习热情,市场上现有的老年教育服务却有些捉襟见肘,老年大学往往一座难求。

为破解这一困境,2024年以来,通州区老年大学通运分校聚焦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陆续开展丰富多样的书法、绘画、象棋等课程,满足辖区老年人的学习需求,让他们得以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免费探索新知、掌握技能,为老年人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与平台,切实打通老年教育“最后一公里”。

“没想到零基础的我现在也能挥毫泼墨了。”在书法班学习近五个月的贾广全老人感慨,这里的课程他一次都没落下,“能在这个年纪上学培养兴趣爱好,可得珍惜机会。”他用“满腔热血”来形容自己当前的学习状态。自从加入书法班,他每天练习书法至少两个小时,从最初的握笔手抖,到现在的运笔自如,熟练地写对联、写扇面,他的学习热情被点燃,不仅为自己设定了新年为社区居民写春联的目标,更享受每一次练习书法带来的快乐。

谈及银龄课堂日益扩大的吸引力,通运街道工作人员说,这离不开无私奉献的老师们。给老人上课有技巧,比如授课时要尽量避免专业术语,更注重实际操作,针对老年学员特点,坚持每节课程围绕一个明确主题展开,且确保内容的独立性,学员即使偶尔缺席,也能轻松跟上后续课程。

“银龄课堂的讲师集聚了文化特派员、非遗传承人、成校教师等多元力量和社会资源。同时,在课程分配上,因地制宜,分配相关学习资源,助力老年群体老有所学,推进精神共富。”通运街道负责人表示,银龄课堂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家门口”的快乐学习,还培养了一批热心公益的居民骨干。这些老年学员在社区志愿服务和文化活动中积极奉献,成为一支推动社区基层治理不可或缺的力量。下一步,通运街道将继续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邻家邻”品牌效能,进一步优化老年大学课程设置,充分满足辖区老年人在业余时间提升自我、拓展新知的需求。同时,通过老年大学搭建邻里互益互助平台,让辖区的老年人们相互熟识,营造“通运一家人”的温馨邻里氛围,不断提高辖区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