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曲经纬 王倚剑 李若晨
绿色北京看城市副中心,4000人次现场参与,600万人次线上观看,2024年(第五届)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论坛昨天闭幕。新观点发布、新技术推广、新课题征集、新场景落地、新政策推介,专家学者就培育新质生产力畅所欲言,在副中心绽放绿色智慧,让绿色融入副中心的发展基因。
首届绿博会:
副中心企业解码协同降碳
本届论坛首次举办副中心绿色产业博览会,特而美、小而精的企业、产品、技术与副中心深度对接,现场既有北投提供的整个城市绿色发展的运营方案,也有像中建文旅结合副中心需要打造的文旅解决方案,还有一些建材企业展出的新型低碳建材,在副中心有很广泛的应用场景。
在绿博会看门道儿,我们跟着“行家”走。在A馆展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康居认证中心董事长马伊硕为记者详细介绍起眼前内容的“含绿量”。“2013年到2023年这十年间,我们的重点都放在建筑单体的能效提升上,包括超低能耗建筑、低碳/零碳建筑、既有建筑的能效提升三个维度。今年开始,重心逐渐从建筑单体拓展到区域和城市的维度,更加关注区域协同降碳和一体化绿色转型。”马伊硕说。
她举例说,在城市更新项目中,既有办公楼改造也是其中一类。一些老办公楼能耗水平较高,对办公人员来说,室内舒适度也不好,尤其是夏季背靠玻璃幕墙的工位等情况,因此许多业主有改造需求。以往的技术路径是改造单一产品,比如门窗、保温等,而现在更关注用一整套方案系统化地解决,可以形成1+1大于2的效果。
马伊硕认为,城市副中心就是一个节能降耗区域发展的典范。城市副中心正处于生机勃发的建设成长期,每年保持千亿投资规模,最大的挑战就是来自建筑领域的碳排放,正因为如此该领域的碳减排也具有最大潜力。此外,城市副中心的可再生能源禀赋也不错,太阳能、风能、地热能项目已经在副中心悉数落地。今年2月,国务院批复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关注的视角更广,包括建筑、交通、产业、能源,还有市政基础设施如水资源的处理、固体废物的处理等,这些在城市副中心正在形成一整套系统方案。其中,利用金融手段、植物碳汇、碳交易等多种手段,结合副中心的自然禀赋、技术应用和经济支持能力,实现碳排放、碳替代和碳清除三端发力。
展览中,许多京津冀绿色发展成果集体亮相,包括村居改造、产业园改造、廉租房改造等。其中不止有耳熟能详的副中心项目,还有不少热门旅游目的地,比如河北秦皇岛的在水一方项目,由高能耗项目转变为超低能耗示范项目,是京津冀十年来绿色转型、提升改造升级的缩影。
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胡九龙说,今年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论坛首次举办绿博会,70余家企业参展,选拔企业非常严格,其中一点就是一定要跟副中心绿色发展的定位契合。“在这里企业可以碰撞思想、达成合作,期待他们继续为副中心量身定制更优质的绿色产品和服务。”他说。
十场平行论坛:让绿色融入副中心发展基因
城市副中心聚焦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产业三大关键领域,不断强化能源、生态、文化三大重点支撑,高标准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本届论坛分设十场平行论坛,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建言献策,把绿色发展理念深深融入副中心的发展基因。
绿色生态:一座绿色生态城市究竟什么样?“构建城市清新美丽绿色生态”分论坛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所所长黄启飞围绕“无废城市建设”作主旨演讲。他认为,蓝天、碧水、净土这些生态城市的“外在美”,离不开固体废物治理,城市副中心应走旅游型城市的治理路子。
谈及城市之美,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北京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徐琳瑜认为,生态优美的“外在美”应与绿色发展、低碳高效的“内在美”互促共融。“城市副中心未来应考虑更深层次目标,由森林城市走向花园城市,从关注人类生理健康转向重视心理健康。”她说。
“内外兼修”的绿色城市工程,在副中心陆续实现。宋庄镇运潮减河畔,减河北综合资源利用中心正在筹备施工。工程的“外在美”是青青公园,污水处理设备均建于地下,利用自然取光、光伏板降低能耗,全部建成后一年可节省70万千瓦时电量。污水经过处理,水源热泵将把这些冬暖夏凉的再生水通过管道传送至千家万户,48万平方米范围内的楼宇均可体验“水空调”。未来这里还将设置科普展示区,让市民感受绿色城市的“内在美”。
绿色建筑:在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对岸,一座遗址博物馆正在绿色理念的碰撞中诞生。在本次论坛国家建筑应用创新大奖成果交流会上,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亦农以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作为分享案例。“我们保留了1900平方米的地下遗址原址,博物馆90%的建筑面积在绿色覆土之下,这是博物馆在绿色设计上的最大亮点。”会后李亦农向记者透露,目前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已经基本竣工,预计明年可以向公众开放。
绿色可以融入历史文化建筑的宏观表达中,也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运河园、帅府园两个城市副中心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同样离不开绿色的参与。交流会上,中建一局集团第三建筑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梅晓丽介绍:“绿色低碳可持续化是改造服务五个抓手之一,比如楼本体的节能改造,每年可以节省约30%的成本。”目前该公司承建的华兴园和玉桥北里两个小区正在改造中。
绿色交通:北京市智慧交通发展中心今年随市交通委搬迁至副中心,其数据中心自2009年启动建设以来已经整合接入地铁、公交、交管、铁路、民航等18个领域1万余项数据资源,常态化向42个外部单位提供数据共享服务。
该中心副主任于海涛在“人工智能,绿色发展科技引擎”平行论坛上分享了首都智慧交通的成果:全市1151条道路、9.9万个道路停车泊位已实行电子收费;优化“八横、六纵、三环、十放射”共27条主要公交客流走廊;北京2023年两次优化调整公交专用道路措施,中心均提供了数据支撑,措施实施后,社会车辆早高峰运行速度最大提升了20%……
于海涛介绍,从2019年开始,中心与高德、百度等五家互联网平台打造了北京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整合地面公交、地铁、步行、骑行、网约车、航空、铁路等九大类数据资源,创新开发MaaS出行平台,对市民绿色出行进行正向激励。最新数据显示,MaaS平台日均服务绿色出行人数达500万人次,累计碳减排量达76.55万吨。
提及未来,于海涛表示,目前已启动北京“路城一体”公路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示范工程建设,以六环绕城高速为联络线,串联8条国家高速公路和6条普通国道。“未来也将推动自动驾驶车辆在公交、出租、货运交通领域的示范和规模化应用,在培育低空经济新业态方面发力。”
绿色能源:未来能源是城市副中心超前布局的三大未来产业之一,在这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上,城市副中心正在抢占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先机。
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作主旨演讲时透露一组数据:2023年我国水、风、光等发电装机规模都是世界第一,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已经接近3万亿千瓦时,接近全社会用电量的1/3。“可再生能源已从‘微不足道’走向‘举足轻重’‘担当大任’。”杜祥琬说,作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的城市副中心未来发展绿色能源仍有很大潜力。
“企业家高峰对话圆桌会议”中,小米科技、首旅集团、甘李药业等企业也在各自领域擘画出副中心绿色能源应用的崭新蓝图。中石油、三峡集团等央企在副中心的布局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下一步我们将在城市副中心部署‘1带4站2线’热力管网增绿项目,开发副中心东南部西集凤河营的断阶带地热资源,建设四个热源站,通过2条长输管网,直接把西集凤河营的地热资源直供到北京城市副中心和亦庄新城。”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副总经理王锋透露。中石油在北京市的首个中深层地热供暖示范项目——北京城市副中心0701街区保障房地热供暖试点示范项目已于去年11月启运,供热总面积35.3万平方米,可实现减排二氧化碳7650吨/年,相当于造林11.4万亩。
策划副中心周边省市风光绿电进京,提升副中心绿电应用比例;探索发展氢能、虚拟电厂、储能等新领域能源项目落户副中心,进一步强化副中心能源保供力度……位于副中心的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亮出最新部署。企业电力营销中心主任汪渊说:“近期我们正在积极推动内蒙古、河北、山西、甘肃等省区新能源项目建设,通过省间外送供给京津冀,投入使用后,将为副中心提供数十亿度级别的清洁电力能源。”
主题活动:智库专家预测新质生产力新场景
论坛上,新技术案例分享、前沿观点发布,为企业家提供了投资置业的新方向。
“人工智能,绿色发展科技引擎”论坛中,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赵刚提到一个数据:近两年,中国研发经费占GDP的指数超过了2.5%。“这个数字非常关键,因为只要超过这个数字,这个国家就是创新型国家。目前全世界超过这个数字的有15个国家,中国排在第11位。10年前我们不到2%,20年前只有1%左右。”赵刚提出,要将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成为智能化、绿色化新质生产力的世界高地。“支持企业应用智能算法、人工智能软硬件、生成式产品在‘智慧通州’建设中打造典型应用场景,并予以经费补助;鼓励智能化、绿色化领域相关人才申报‘通州人才计划’,对入选者授予‘通州人才计划’特聘专家称号,提供相关管理服务。”
在“城市副中心产业发展环境及投资项目推介活动”中,亿欧智库董事长王彬也对新质生产力八大场景进行了预测。王彬的分享来自一份新鲜的研究报告。“年初,我们与国家发改委一起写了一份新质生产力研究报告,这应该是中国第一份新质生产力在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报告。”他说,从产业升级的视角来看,今年1月,工信部发布六大未来产业,可以预见未来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领域有诞生一个技术带动万亿GDP的可能。
此次亿欧智库在论坛上发布新质生产力八大场景,包括汽车场景、大健康场景、智能制造场景、消费场景、航天场景、金融场景、文娱场景、新能源算力。王彬认为,消费场景下,副中心有大量机会成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应用的热土。比如在文旅消费场景中,副中心的滨水消费是一大亮点。“副中心有13条河流汇聚,水网密度全市第一,河流清淤可能是一项难题。目前已有新质生产力企业研发出智能清淤船,无需人力,24小时智能清淤。这样的技术已经在很多地方完成试点,我们也会逐步把它们带到副中心发挥作用。”王彬说。同时,文娱场景也与副中心息息相关。前不久独角兽企业新译科技落户张家湾,这家公司在短剧市场找到了商机,将大量火爆的中国短剧翻译成多国语言,此类企业就是逐步通过人工智能颠覆文娱产业的典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