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站:淑闾村话“复兴”
本报记者 张群琛 郑实 实习记者 李若晨
唐县淑闾村中,一处红瓦白墙的农家院里,一畦畦绿油油的青菜沐浴在日光里。这处整洁温馨的农家院,正是75年前,那支从西柏坡出发的“进京赶考”队伍夜宿的地方。那时在这里居住的,是如今100岁的老人葛贵多(右图)。
1945年3月23日,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一路上途经灵寿、行唐、曲阳,最终夜宿淑闾村。这里就此成为“进京赶考”第二站,也让这个华北平原上的小村庄有了红色基因。
毛泽东住在淑闾村李登魁家中。李登魁是抗日烈士,也曾是淑闾村的村长,他的儿媳葛贵多是毛泽东入住淑闾村的见证者。走进葛贵多如今居住的小院,眼前是整齐的红砖房,院子里种着蔬菜;屋子里手打的木质餐桌已经有不少磨损,炕上是整齐的被褥,房子角落大缸里的水出自一口至少百年的老井。这里虽已不是当年毛主席入住的老屋,但古朴祥和的乡村图景让人仿佛能拼凑出当时的画面。
见到葛贵多时,老人正坐在屋中的椅子上休息,身着一件黑白花纹的宽松大短袖。虽已100岁高龄,但葛贵多身板硬朗,声音洪亮,头发也可见不少黑色。回忆起75年前的那一天,老人至今记忆犹深。“那会儿村里买不起表,我记得当时太阳已经落山了,只知道家里来了大官,家里人都不让我去看,但我还是偷偷去看了一眼,看到门口停着车,有人从车上下来。我扒着门缝望见了一个背影,后来才知道那是毛主席。”葛贵多回忆道。
那是一个不眠之夜。毛主席十分关心土改后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刚住下就和县、村干部召开座谈会,一直工作到深夜。
物换星移,75年过去,这个小村庄早已不再是当年的模样,但赶考精神始终薪火相传。这些年,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当年“赶考”走过的泥土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村里的老房也多数翻盖了新房。
葛贵多如今已五世同堂,老人屋中的墙上,挂着家人的照片与李登魁的烈士证书。“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以前吃不饱,现在什么都有。”葛贵多感慨道。
记者来时,葛贵多的重孙子李超正提着点心看望太奶奶。李超今年37岁,在村南开了家门窗厂。“从小太奶奶就给我讲毛主席的故事,教给我要诚实守信,现在我儿子18岁,我也告诉他毛主席住过我们家,希望他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以历史为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李超如今住的地方,正是当年毛主席住的四合院的一部分,年久失修的老屋已经翻新,如今院内砖石铺地,玻璃门窗干净敞亮,一副崭新之象。“当时毛主席住在北屋,我太奶奶他们住在南屋。”李超说。不远处,毛主席当年喝水用过的井还一直保留着,古井已有一二百年的历史,直到今天仍在给村民供水。
当年留下的红色基因一直在传承。在淑闾村小学内,校长王素坤与老师们共同编制的校本课程已经陪伴孩子们7年。“校本课程由缅怀烈士与进京赶考组成。抗日战争时期,淑闾村涌现出李登魁等一批抗日烈士,如今村子里面还有烈士祠堂,每年清明节我们也会组织学生给烈士扫墓。而村里的百岁老人葛贵多是进京赶考的见证者,我们把老人的见闻记录在课本上,再传授给孩子们。”
记者前来采访当天,正赶上淑闾村村委会乔迁新址。村书记李国敏很开心,“地方大了不少,还建了个村史馆。”村史馆中有一张老照片,上面是一间再普通不过的乡村老屋,这里就是毛泽东居住过的地方。李国敏说,当年的老屋早已不在,不过根据老照片重建的老屋已经完工了,未来打算在老屋前修个广场,宣传赶考故事和方便群众日常休闲娱乐都能兼顾。
2023年4月以来,淑闾村所在的高昌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我们打造了一条包括淑闾村、唐尧古镇、浊鹿山、峪山庄村在内的旅游线路。去年,全镇人均年收入超1.5万元。”高昌镇武装部长杜红艳介绍。
家乡发展越来越好,在外打拼的村里人纷纷回来创业。不仅是高昌镇,如今唐县20个乡镇中,返乡就业的人数大大增加。唐县人社局2023年12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县农村劳动力县内就业人数达19万人。
位于县城南5公里的唐县民政事业服务中心里,投资1800多万元的“唐乐楼”已建成。“‘唐乐楼’是一座四层的养老公寓,设有154张床位,每个床位配有独立衣柜、床头灯、紧急呼叫器等,室内配有中央空调、独立卫生间,为老人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唐县民政事业服务中心主任邸兴朝表示,他们将以更加耐心细心的服务,以砥砺奋进的“赶考”姿态,答好民族复兴的时代答卷。
请问:为什么说“躺平”“坐等”是中华民族必须摒弃的?
回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正当而艰辛的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教授 黄相怀
实现复兴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而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它自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作为远大理想的共产主义与作为宏大梦想的民族复兴,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愿景中是同一个向度的不同阶段,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实现共产主义,与实现共产主义必然要求实现民族复兴,二者是一致的、内在统一的。
伟大复兴只有通过艰辛努力才能实现
世界上的国家有很多,但宣告民族复兴为其未来奋斗目标的国家并不多,这恐怕至少要满足以下几点:第一,这个国家或民族通常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第二,这个国家或民族曾经遭受过巨大的历史挫折;第三,这个国家或民族目前具有实现更高更强发展的雄心壮志;第四,这种雄心壮志具有相当程度的现实可行性。如果一个国家或民族不能满足这四个条件,一般来说是很难令人信服地相信其宣告的所谓的民族复兴的。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建立在“实干兴邦”理念基础之上的复兴。“人世间的一切美好生活要靠辛勤劳动来创造”,这是中国人民倍加推崇的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一句话,这句话体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髓要义。换句话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深知复兴的不易,他们知道,通过自身的艰苦努力,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最终才能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他们不希望也不选择通过压榨和剥夺而实现本国家或民族的复兴,他们不相信“躺平”“坐等”能够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两种方式既非现实可行的,在价值观上也是不应该的。在当代中国,以苦干实干加巧干的方式实现自身的梦想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伟大复兴越来越彰显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显著特征的复兴。尽管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同,但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和传承弘扬提高到一个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国,也就是一个越来越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或者说,越来越像中国的中国。
为什么传统文化或文明对于民族复兴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这源自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判断与洞察。中国有句古话:“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从这种观点出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但不是现代化的负累,而恰恰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只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根基,中华民族才能在复兴之路上行稳致远。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原则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就是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不是简单地使之再现于当今,更不是简单地用之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各种行为,而是要把蕴含在其中的精气神和价值观发掘出来,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此中所要弘扬的,是那些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目的是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在对待传统文化这件事情上,中国人没有也不会出现“文化复古”的倾向—“崇古但不复古”其实也是中华文明自古以来的一个重要思维方式。
伟大复兴具有充分正当性和内驱力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具有充分正当性和内驱力的复兴。一些国家用极端现实主义的态度来审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们想当然地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意味着其他国家或民族的衰落,或者意味着中国与其他国家发生冲突。且不说这种用西方国家崛起的经验对中国崛起进行判断,在方法上就是错误的。就其所蕴藏的深层思维模式而言,也是有着根本性误导的。中华民族实现复兴,有着充分的正当性,这种正当性来源于复兴的性质—这是人类历史上不多见的在并没有以任何国家利益为牺牲、反而普遍性地提升了人类福祉的复兴。也正因为有着这样的正当性,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于实现复兴也有着强大的内驱力,对于以任何借口压制中国复兴的言论和行为,都难以接受,或者,按照中国式的说法,化压力为动力。
也正是由于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所唤起的民族复兴的情绪情感,是一种十分平和的爱国主义,是一种既发展自己又贡献世界的和平主义。这一点,使之显著不同于许多所谓的采用了现代政党政治制度的国家和地区。在不少的国家和地区,在所谓的现代政党政治制度之下,“民族主义”被政治家或政客们用来作为相互竞争、拉拢选票的工具。政客们最擅长的并非以实实在在的努力取得政绩以赢得人民,而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挑拨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但没有人对如何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负责。这样的政党政治后果,可以解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发展何以发展到与邻国交恶、社会撕裂、种族对立等程度。
策划统筹:姜煜
采访协调:陈冬菊 金可
参考书目:《大国之兴》 北京出版集团 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记者采访团队:张群琛 郑实 李若晨 | 赵鹏 池阳 王 超
曲经纬 王倚剑 张杨 谢佳航 | 关一文 冯维静 郭祎彤
理论选题团队:黄漠 陈节松 张钊齐
本期摄影:张群琛 李若晨
淑闾村老屋照片由西柏坡纪念馆提供
责任编辑:黄漠
版面设计:王晴
地图绘制:沙澎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