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文化总第1017期 >2024-09-19编印

大运河上有意思的那些事儿
塔的故事
刊发日期:2024-09-19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张群琛 实习记者 李若晨

在京杭大运河流经的很多城市,会看到各式各样的塔伫立在河边。风格迥异的塔,对于古代运河上的船工来说就是城市地标,一看便知目的地。有2000余枚塔铃的通州燃灯塔、身兼加固堤坝作用的扬州文峰塔、塔身是红色的无锡龙光塔,以及有“中国版比萨斜塔”之称的苏州虎丘塔……每座塔都有自己的故事。

倘若穿越回明清漕运鼎盛时期,化身一名船工,从杭州出发就能看到运河四大名塔之一的六和塔。这座始建于北宋时期的砖木结构古塔是运河畔的重要地标之一,彼时隋唐大运河上漕运正盛,这座塔的塔顶装有灯龛,每到夜晚灯龛点亮,为来往船只提供导航。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游览六和塔,并在每层题字,分别为:初地坚固,二谛俱融、三明净域、四天宝纲、五云覆盖、六鳖负载、七宝庄严。这样的场景不仅在运河上,放眼整个中国古建筑都是少有的。

“江南忆,虎阜最关情”。从杭州沿运河一路北上,望见的第二座地标塔便是苏州虎丘山上的虎丘塔。俗话说,“先见虎丘塔,后见苏州城。”看见虎丘塔,便知到了苏州城。绿树环绕间,林立楼宇中,这座江南楼阁式砖石塔却不似寻常般笔直,而是呈现出3°59'的倾斜,它也因此得名“中国版比萨斜塔”“世界第二斜塔”。虎丘塔建于五代后周时期,落成于北宋年间,由于塔基土厚度不均和塔墩基础设计不完善,自元明时期起便逐渐向东北倾斜,如今塔尖倾斜已达2.34米。这独一无二的斜角更让虎丘塔成为大运河苏杭段的航标。如今行至运河畔,碧水依旧,古塔仍在,当年“塔影在波山光接屋,画船人语晓市花声”的繁盛场面仿佛历历在目,千百年历史,浓缩于此。

继续北上,便到了“惠山古镇地,五里香塍街”的无锡。锡山上,一座梵红色的塔高高耸立,十分醒目。这是无锡古航道上的标志与科举兴旺的象征——龙光塔。明正德年间,时任礼部大臣顾鼎臣游览锡惠名胜时,把锡山比作“龙”,认为无锡之所以自南宋以来长期不出状元,是因龙头上没有角,而在山顶上建塔则可解决此问题。建塔后果然出了状元,该塔遂成为无锡文风的象征。据说,“龙光”的名字很可能取自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物宝天华,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龙光塔塔身也装有可变色LED灯和各类型投光灯,每逢夜晚,塔上彩灯齐明,照亮运河之畔。

过了无锡,江苏另一座小城的塔影渐渐浮现。常州的天宁宝塔坐落于天宁寺内,前俯京杭大运河,后倚常州红梅公园,宝刹庄严。全国有多处天宁寺,北京西城区就有同名天宁寺及寺塔。江苏常州的天宁寺始建于唐朝,被誉为“东南第一丛林”,也是“国保”。常州天宁寺塔高153.79米,被称为世界第一高佛塔,八角飞檐的端庄形态、简洁大气的唐宋楼阁式风格、塔顶金刚宝座型的塔刹更夺人眼球。其前身普照王塔曾在宋代毁于兵火,2002年由天宁寺筹措资金重建。塔的顶层悬挂着一口重15吨的大钟,每逢盛典或节日,浑厚悠扬的钟声十里可闻。天光云影间,晨钟暮鼓里,这座高耸入云的佛塔与千年古刹一起,见证了运河畔的悠长岁月。

行至扬州,立于扬州三湾畔的文峰塔映入眼帘。三阳开泰、渔樵耕读、八仙过海……虽然身处文峰寺内,但是文峰塔塔身的丰富雕刻,彰显出多元文化的汇集。不过,文峰寺办公室主任顾丽敏告诉记者,这座宝塔最特别的功能是加固堤坝。

文峰寺地处“运河三湾”畔。顾丽敏说,隋朝开挖运河时,这段河道是直的,不仅水流湍急,船只搁浅、翻覆等险情时有发生。到了宋代,扬州地方官便想到了增加河道弯度的方法来减缓水流。

三湾的开挖极大增强了运河的通航能力,然而水流不断冲击弯道堤岸,堤岸也会有溃决的风险。除了每年例行维护大堤之外,文峰塔的出现就像给河道安全吃了颗定心丸。文峰塔就建在第一个弯道旁,利用塔身的巨大自重,将自身一侧的土地压得十分牢固,起到了加固堤岸的作用,这段运河因此也被称为“宝塔湾”。

离开江苏,来到山东,运河名城临清的舍利宝塔伫立在运河边。临清是烧制贡砖的地方,舍利宝塔也由贡砖建造,与北京故宫的材料一样。

临清舍利宝塔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也是山东境内唯一现存的明代古塔,不过可惜的是,舍利宝塔的塔刹不存,是个不小的遗憾。“塔刹当年的样子,可以在历史典籍中寻找。”临清市博物馆馆长魏辉说,清朝顺治年间,外国使团成员约翰·纽霍夫曾在书中版画里绘制了舍利宝塔,当时塔刹还在,乾隆年间绘制的铜版画上塔刹也在。

临清的舍利宝塔经历雷击、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塔身一度破败。1996年,舍利宝塔重修,临清的运河儿女们各尽绵薄之力,最终让这座运河地标重现。

“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位于运河北首的燃灯塔是通州的标志。即便到了现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生机勃发,关于副中心的各种logo上,燃灯塔也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说到燃灯塔,神奇的榆树一定要说。1987年在燃灯塔修缮时,工人为了保护古建的安全,将塔身上一棵榆树挪到了塔下的大运河畔。彼时,这棵塔榆已经在塔顶经历了350余年的风吹日晒。

榆树怎么会长在塔上?这个问题答案不一。一说是路过的鸟儿将榆树的种子遗落在塔顶的缝隙里;一说是古代工人在修建塔顶时,拌有种子的泥土被带至砖瓦间。不管怎么样,榆树这种耐贫瘠的植物,就靠着仅有的泥土和补充雨水,一直顽强生长。如今这株榆树就在大运河畔的葫芦湖边上,如果您来了,记得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