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1010期 >2024-09-09编印

北京城市副中心新出几大怪之——
邻居家钥匙“老周”兜里揣 你说奇怪不奇怪
刊发日期:2024-09-09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1-2.jpg

本报记者 郭丽君 实习记者 李若晨

“哥,我要回趟老家,帮我浇浇花呗!”“我爸老忘带钥匙,我们家钥匙放您这儿一把吧?”“这两天有租户来看房的,您能帮我盯着点不?”在通运街道紫荆雅园社区,有这么一位深受大家信任的“社区大管家”,他就是251单元的老周——周治国。周治国是“楼门长”,总是冲在服务邻里的最前线。居民的信任,也让他成了“吹哨人”,扫雪铲冰、楼道清理、安全宣传,在他的动员带领下,“我为社区出份力”正在成为居民们的行动自觉。

自2004年来到紫荆雅园社区,周治国已经在这里生活了20年。老周是个热心肠,总是为邻里的大事小情忙上忙下。一次9层的邻居家漏水,想动用公共维修基金,不了解流程,周治国为此去业委会咨询,帮邻居跑前跑后,业委会主任看周治国挺热心,当时单元又正好缺一个楼门长,便询问周治国有没有意愿担任。周治国本来上着班,但一听能为邻里做点事,就一口答应了下来。

“我们单元共54户,常住户38户,空巢老人9户,中小学生23人,电动车是22辆……”提起楼门情况,周治国门儿清。8年来,他为邻里做的事数不胜数,建立楼门微信群、摸清每户邻居情况、帮邻居换门锁、修电闸、清理楼门垃圾、组织楼门活动……“有困难,找楼长;有难事,找老周”这是251单元居民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周治国的热情付出也换来了大家的信任,家里钥匙都放在他手上保管,共有6户。时间最长的一户已经有4年,那是住在周治国对门的独居老人张阿姨。张阿姨今年70多了,女儿住在西城。抬头不见低头见,多年来,周治国时不时帮老人拎个东西、扔个垃圾,一来二去仿如一家人。张阿姨的女儿对老周感谢万分,“谢谢你关照!我妈说你特别好。”因为老人出门时常忘带钥匙,2020年,张阿姨的女儿找上门,交给了周治国一把钥匙,希望他能帮忙保管,当个“替补”。看张阿姨一个人吃早饭吃得简单,周治国还主动提出每天给张阿姨送早饭,小米粥、豆浆、馄饨、白薯……变着花样来。张阿姨逢人便说:“周楼门长真好,我每天早餐吃得特别舒心!”

2022年,来了一位新租户,是个小姑娘。按照惯例,每有新租户来,周治国都会主动上门。“你好我是楼门长,咱加个微信,您以后有事可以联系我。”周治国把小姑娘拉到了楼门微信群里。群里要求把备注改成门牌号,一开始小姑娘戒备心强,怕不安全,不愿意改。后来,小姑娘看到,群里邻里之间都互帮互助,找车位、拿快递、检查漏水,几天的时间就改变了想法,主动联系周治国,“楼门长你能不能帮我喂喂猫?我要回趟老家。”于是小姑娘把家门密码锁密码告诉了周治国,每逢她有事,周治国就会帮她喂猫浇花、换猫砂、添猫粮。

“还有两户是房子要出租,有看房的人委托我帮忙带着去的,另外两户是为了防止应急情况,把钥匙放在我这。这是对我最大的信任和托付,也是我最大的动力。”周治国说道。

这样的“社区大管家”在通运街道有不少。2022年,通运街道结合辖区小区多、城乡居民混居的特点,提出了“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理念,同时开展“党建引领楼门共同体”项目,探索“1+6”模式,包括组建一支高素质楼门长队伍,打造楼门共同空间、倡导楼门共同协商、开展楼门共同活动、讲好楼门共同故事、酝酿楼门共同文化、培育楼门共同情感“六个共同”。通过楼门长为左邻右舍办实事、解难题,不光促进了邻里和谐,更带动了居民参与社区共治的热情。像周治国这样替邻居保管钥匙的“怪事儿”,也就不奇怪了,“你的事就是我的事儿”的倾情付出,成了社区信赖的最大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