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写运河,就不能只写运河,要写沿河的柳色,拱宸桥下的余波;要写千年历史融进河水的延绵;要写游览的脚步热烈而急切;要写下一次的遇见……
一次对历史文化深度的探索
关一文
沿着大运河的悠悠流水,我们踏上了对江苏省常州、无锡、苏州三地的探宝之旅。这不仅是一次对地理空间的穿越,更是一场对历史文化深度的探索。
7月下旬,42℃的常州“热辣滚烫”,在有着“江南名士第一巷”称誉的青果巷,讲解员汗透衣衫。作为常州的历史文化街区,这里文风兴盛,走出了众多科举才俊和近现代名人,如语言学家赵元任、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革命先驱瞿秋白等。街区内保留了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分布有名宅故居、祠庙殿宇等,显示着“古巷通幽,人家枕河”的江南神韵。走在青果巷的石板路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那份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车戚墅堰机车博物馆,中国铁路机车的百年辉煌和常州民族工业的历史成就展现眼前。而因为工业遗存逐渐发展起来的文创产业园更让人对这座城市的鲜明特色记忆深刻,谈及在工业遗存上发展旅游产业,或许没有比常州更具代表性的城市了。
第二站,我们来到无锡。无锡独特的水乡风情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处处可见运河渊源。在惠山古镇,寄畅园精妙绝伦的江南园林设计,天下第二泉的灵秀甘洌,都让人流连忘返。而清名桥、南长街则展现了本地悠然的江南水乡风情。登上黄埠墩,年逾七旬的江南大学历史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郁有满带着厚厚的老图册为记者一一指点介绍昔日米码头的繁盛,这位从小在运河里扎跟头的老专家和许许多多“老无锡”一样,早与运河与这座城市血脉相融。无锡民族工商业博物馆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让人深刻感受到中国民族工商业的辉煌历史与锡商精神的独特魅力。这种不畏艰难、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精神,正是无锡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经济繁荣的重要支撑。
京杭大运河江苏段采访的最后一站是苏州。“网红”苏州博物馆以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馆藏,让人领略苏州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走在平江路、山塘街等运河遗产点古街巷,更是仿佛穿越回古代,感受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是名副其实的明星建筑,赶上暑假,我们几乎是在人海中“寻宝”。采访恰逢镇馆之宝——彩绘四大天王像内木函北宋真品原件和真珠舍利宝幢复制品再次亮相,副馆长李喆为我们揭秘宝物与运河的故事。在苏州丝绸博物馆,馆长钱兆悦耐心讲解丝绸美学,带我们领略江南运河风情,感受江南织造的极致优雅。想全面了解苏州的运河申遗内容,苏州大运河遗产展示馆不容错过。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苏州大运河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副主任陆辰旭细细道来苏州“城河共生”的历史脉络和现状。昔日的全晋会馆如今成为中国昆曲博物馆,听上一曲牡丹亭,格外丰富了这次采访的体验。在平望和望亭两处运河古镇,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的“运河十景”之美也让人难以忘怀。
东寻西觅 瑰宝竟是她!
关一文
站在运河畔,仿佛能感受到那千百年来漕运的繁忙与喧嚣。古老的码头、斑驳的石壁,都在诉说往昔辉煌。采访中遇到的很多人都与大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有的是世代生活在大运河边的居民,有的是研究大运河历史的学者,还有致力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志愿者。他们用自己的故事,描绘出一条更加立体生动的大运河。
寻宝大运河,感受沿线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历史底蕴,你会发觉,这些城市就是大运河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拍、一路写,通过图片、文字和视频,把运河故事传递给您,我亲爱的读者。
江南忆 “忆”江南人的仪式感
冯维静
“你要写运河,就不能只写运河,要写沿河的柳色,拱宸桥下的余波;要写千年历史融进河水的延绵;要写游览的脚步热烈而急切;要写下一次的遇见……”这是一位博主在社交媒体发表的一段感慨,也是激发记者大运河浙江段报道灵感的源泉。从北京出发,沿京杭大运河一路向南,浙江段是“话说运河 探寻瑰宝”系列采访的最后一站。
欸乃不息的桨声,悠长的纤夫号子,芳香四溢的酒香,仿佛至今还弥漫在运河沿岸的每一座小镇、每一处码头、每一个渡口……我们只是过客,她属于世代生活在运河两岸的运河人家。
而此次采访之行,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正是这些运河两岸的人,一周的采访,行程满满,收获同样满满。我们在不同的运河城市,遇见不同的运河人:研究运河文史的专家、学者,生活在运河沿岸的居民,运河保护志愿者……他们用“老杭州人”特有的精致和雅韵,诉说着难忘的运河记忆。
南浔本土作家陆士虎老先生,虽然年过八旬,但身板挺拔,气质文雅,手拿一把折扇,眉宇间依稀可见年轻时的帅气。顶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老先生带我们走街串巷,跨过小桥,熟稔地穿过游人不知的巷子,这座古镇的大小道路早已印在他的脑海里。古镇河边,洗衣服的大姐你一言我一语,其乐融融,遥遥看去恍惚就是几百年前浣衣女子的风景,“即使有洗衣机,她们仍要到河边来,对她们来说这就是传统、是仪式感,更是不可或缺的情感交流方式。”陆士虎这样理解。
“老杭州人”的精致,在桥西老人柴选法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红色领带、蓝色西装、同色系的礼帽,手握一把折扇……他说,为了这次采访,特意搭配成套服装。老柴说,他从不爱穿“大爷装”,衣服也都是款式版型合身的,“老杭州人讲究‘精致生活’,特别是在穿这方面,与陌生人接触,第一印象很重要。”
在他的记忆中,小时候常在运河中游泳,每当河里快没水时,河底的瓷盘瓷碗、玉质烟袋锅、烟袋嘴等就会露出真容。也许就是“出没风波里”的惊险中,整船货物湮没水中,沉睡河底。生动的故事是他讲运河的法宝,一辈子没离开拱宸桥的老柴,如今已成为桥西街区的志愿讲解员。
采访最后一天,一场甘霖不期而至,曾参与大运河世界遗产申报工作的运河研究学者方林峰冒着细雨,带记者来到浙江省海宁市长安镇的长安闸遗址。虽舟楫不行,但碧水依旧。采访结束后,方林峰从身后“变”出一本厚厚的册子,希望记者为他写上几笔。他在当地运营一家以运河为主题的展示馆,每当有参观团队,他都请大家签名留言。他说,对他而言,这是一种鼓励,一种精神寄托,多年后拿出来看看,会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大运河惠泽两岸,城市发展又反哺运河。沿河而居的人们主动展开与运河的友好互动,或许“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时代意义正在于此。运河之上,小船缓缓驶过,历史的涟漪悄然而过,每一道波光,将过去与现在紧密相连,折射千年光芒,照耀属于这些城市的浪漫篇章。
线上饱览运河一样感受大爱
作为设计,与各位记者不同,我这次沿着运河“探寻瑰宝”是在线上进行的。虽然未能实际行走,但我却因为参与海报设计,有幸“饱览”了运河一路的风光,以及留下的宝贵遗产。
此前,我对大运河的了解只是停留在“世界遗产”“中国古代南北交通大动脉”“通达五大水系”这些“标签”上。然而大运河到底流经了哪些城市,在这个城市里还有哪些珍贵的运河印记,博物馆中珍藏着怎样的运河瑰宝?坦白说,我知之甚少。所以在我刚接到绘制大运河海报的工作任务时,心里没底,害怕自己的设计和表达的内容大相径庭。但对于这样有分量的报道,我深知是难得的机会,便鼓起勇气“摸着石头过河”,边做边了解、边改边问,终于完成了第一期海报的设计。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各路读者对我设计的海报给予了很大肯定,表示“对味儿”,有大运河的“人情味”“文化味”“自然味”。这对我来说是个好的开始和极大的鼓舞。
最后,我设计出了津冀篇、山东篇、江苏篇以及浙江篇共计21张海报。设计的过程,是我了解大运河的过程,也是我爱上大运河的过程。每一地的海报设计,都要有当地特色,都要有属于自己的“性格”和设计形式,比如山东篇,它是浓墨重彩、大气磅礴的,所以我在设计中以圆形泼墨的构图形式来突出主体;又比如浙江篇,它是如同水墨画一般,所以设计中,我以对角线构图形式来连接图片与主体……当大运河采访活动收官时,我也觉得自己完成了一件有意义的工作,这也算是我对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年的一份小小祝福。
在我看来,这次设计就是“一路同行的爱”,和各位记者同行,和大运河同行,收获颇丰。运河悠悠流淌,我们也将继续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