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池阳
回看此次鲁西之行,虽然不免有一些小沟小坎,却没有经历太大的波折,这全有赖一路上为我们提供帮助的人们。
还记得我们人还没到德州,德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王德胜、德州市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中心文物保护服务科科长程小明、德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博物馆科的王宪令老师和德州市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的张婷婷副主任就已经替我们联系好了德州市博物馆和各个采访“关节”。德州市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经济部的记者朱美琳在德州市博物馆和我们合拍了我们采访的第一个视频,拉开了采访的大幕。在德州市博物馆,博物馆宣传推广部主任李晗艺向采访团介绍了一件件馆陈“瑰宝”的故事,我们报道中的“祭红釉宝顶”正是由此展开。
接下来,我们顺着“宝顶”的线索,来到苏禄王墓博物馆,得到了博物馆宣教部主任安静和苏禄王第十八代后裔安立柱的帮助,这才补全了“宝顶”的前世今生,将它完整呈现在报道中。此外,德州的“手艺人”们也给了我们很多帮助,德州扒鸡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李文敏、德州梁子黑陶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梁丽霞向采访团详细介绍了扒鸡和黑陶这两项“德州特产”,只可惜采访日程紧凑,我们无暇仔细品味扒鸡的滋味就奔赴了临清。
到了临清,扒鸡的遗憾很快消弭于山东省临清市博物馆魏辉馆长的“滔滔不绝”,从河道历史到考古发掘,鳌头矶、临清钞关的种种在他讲来如数家珍。在临清塔下,魏馆长回忆修塔经历的神情配合着黄昏中的塔影如同一幅油画。
匆匆在临清掠过,采访团如迁徙的候鸟般南下到了聊城。聊城市传媒中心视觉传播部主任于博、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办公室副主任贾立华对我们的到来打开“方便之门”,热心地向我们推荐了大运河在聊城的各个文化“节点”。等我们到了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公共服务部主任纪又方和讲解员窦欣已等候我们多时,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的周广骞副教授更是抽出时间,当起了采访团的“解说”。我们越是了解,就越是感叹于大运河的积淀,如果没有这些“运河人”耐心、细致的说明,报道肯定无法像如今这般丰富。
走过前面几站,我们其实已经有些“饱”了,但汶上就和它作为大运河最高点的地理地位一样,又一次刷新了我们的认知。走在南旺水利枢纽的河床上,古老的河道诉说着大运河的历史,而坚决甚至有些执拗地守护着它的人,就走在我们身边。济宁市汶上文保中心副主任黄登欣在说起文化遗产保护时的模样让人肃然起敬,申遗之前,他用头脑记下了几大柜子的文件资料,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在说“保护”二字时蕴含的力度。同时,济宁市汶上县委宣传部的张明和姬生帅也陪同我们在汶上转了一大圈,给报道补充了许多素材。
虽然行过南旺,可此次报道却没有走“下坡路”。在济宁,我们得到了济宁市委宣传部的杨昆老师和济宁日报朱柯和李玲两位“同行”的帮助,顺利来到济宁市博物馆,和博物馆党委委员、运河专家李广芳与讲解员李金灿一同看了堪称“镇馆之宝”的38门元明清铁炮。不过,要说宝贝,济宁市政协常委、文史委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杨义堂可谓“活宝”,不管是他笔下的“运河三部曲”,还是他本人的讲解,都让采访团一扫旅行的疲敝,被那股从大运河里孕育出来的澎湃活力和热情深深感染,讲到激动处时,杨义堂拍案而起,让我们立刻放弃了之前的报道预案,重新规划文字。
大运河是要行船的,可采访总是在车上,直到枣庄的台儿庄,我们才在摇橹的摆荡间与运河水有了“亲密接触”。枣庄市委宣传部新闻一科的张宗标科长、蔡玉恒副科长、干部周杨为我们在鲁西的最后一站做好了铺垫。一到枣庄,枣庄市博物馆副馆长尹秀娇就用丰富的馆藏资料揭开了枣庄地区的悠久历史和跟大运河紧密的关系。枣庄市新闻传媒中心王忆青主任、刘志凯副总编辑和记者甄宗奎带着采访团穿梭于台儿庄古镇。山东省大众讲坛运河文化主讲嘉宾、古城品牌宣传人时培京一路上的话不多,可每每开口,讲的都是要掏出纸笔赶快记录的重要“知识点”。没有这些热情的人们,我们的报道会少去多少生趣啊!
除了以上种种,此次鲁西之行我们还有太多未尽之言,在此再次感谢此次报道中为我们提供了帮助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