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副刊总第1009期 >2024-09-06编印

实事求是的故乡 事在人为的故里
刊发日期:2024-09-06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 王倚剑

沧州的运河说不完,听说我们探访运河之宝,当地“向导”直发愁:那可太多了,你们几天也走不完。在沧州,几乎人人都能说出几处文化地标或典故,南川老街、铁狮镇海吼、《水浒传》中林冲发配地……可见沧州的文化底蕴丰富而厚重。

悠久文化与昂扬精神都是珍贵的运河“宝藏”。沧州市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真是一处“这么近,那么美”的运河“宝藏”打卡地。

大运河流域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8个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华均呈现其中。从北京景泰蓝、天津杨柳青年画,到江南发绣、文房四宝,千里运河非遗汇聚于此,还有非遗大师开展活态展示和传承体验活动。这里的一站式采访也为后面行程提前做了功课,可谓一举两得。

寻访沧州运河“宝藏”的过程中,还意外找到了两个成语。

一为“实事求是”。它出自班固所作《汉书》中对河间献王刘德的评价。刘德是汉武帝刘彻的兄长,带领诗博士团队搜集整理了一批先秦古书,今日所见《诗经》《左传》《尚书》等文献均出自他们的努力。

再有“事在人为”。在沧州市捷地分洪设施,保存着两块乾隆御诗碑,上面记录了捷地分洪设施修建的过程,同时也是乾隆亲临现场、指挥工程的“工作手记”。文中提出的“事在人为”一词,沿用至今。现在回想这趟历经数月的京杭大运河探宝之旅,也颇能生出“事在人为”的感触。

来到衡水段大运河边,眼前景色为之一变。高楼大厦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绵延绿荫与平原村庄。大运河穿行于广阔田野间,仍为沿线农田提供灌溉之用。

走出家门,没几步就上了河堤,清流绿野,是村民们从小惯看的景色。河边阳光正好,乘凉摸鱼好不惬意。让人看了心痒,真想支起帐篷,来一次运河露营。

这样人与运河和谐相处的场面归功于当地的水利工程。为减缓运河流速,几百年前衡水段大运河就挖出众多弯道,并在容易决口的河道拐弯处修建水利工程。长200余米的华家口夯土险工是一项奇工,保护附近村庄百年不受洪水威胁;故城县郑口运河大桥下的六座挑水坝与“龙尾埽”相配合,减少水流冲击。

让人惊叹的不仅是沿线运河儿女的水工智慧,还有传续不断的运河文脉。故城县内有一座近300岁的甘陵书院,始建于清雍正五年,神奇的是,其旧址如今仍是学府,正是故城中心小学所在。300年来,这里书声琅琅,多少学子带着对未来的期望诚心求学。你听,孩子的欢声笑语回荡在古老书院的廊下檐角,一日亦如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