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鹏
风华绝代大运河!
当清风拂过,万物生机勃发,仿佛连时间都被这条蜿蜒的水道牵引,与它昔日的辉煌同频共振。大运河,作为世界最长的人工河流,历经风雨,见证了华夏文明的步伐与繁盛。她不仅是一条运输的通道,更是一条承载着文化、历史与记忆的精神纽带。
为纪念大运河成功申遗十周年,北京日报、北京市通州区融媒体中心、北京城市副中心报联合开展“话说运河 探寻瑰宝”系列采访活动,历时两个月跨区域联合融媒体报道,只为探寻运河沿线城市博物馆和城市地标,发掘运河古老文脉,讲述运河全新故事。我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向读者报告,此次大型采访活动今天收官。
古老水路承载千年历史印记
半天下财赋悉由运河水路北进,支撑起一代代王朝的“国命”。这条黄金水道,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运输途径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几千年来宛若“高铁”一般高效且繁忙。自吴王夫差开凿以来,运河便成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
运河的开凿始于2500年前,吴王夫差的第一锹不仅让人工开凿运河的伟大构想在历史长河中萌芽,更开启了水路运输的新时代。这条连接南北甚至局部贯通东西的水路,犹如一条巨龙,将运河南北的城市和乡村紧密相连,推动了商品、思想与文化的流通。自古以来,运河沿岸的每一座城市,都在她的滋养下生根发芽,共同演绎着中国的历史丰碑,为后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推动着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伴着清清运河水泛起的涟漪,北京日报、北京市通州区融媒体中心、北京城市副中心报先后派出5个采访团队,以数十人的规模接力出行。一批批文字记者、摄影记者与视频记者们逐水而行,先后来到大运河京津段、山东段、江浙段,历经北京、天津、沧州、德州、济宁、徐州、淮安、扬州、镇江、无锡、嘉兴、湖州、杭州等18座城市。
在北京通州,记者团置身于城市副中心的建设现场,目之所及,昔日的仓库、码头正在变身为文化与商业的新地标。泛舟运河,映入眼帘的不仅是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更有历史的传承与交融。运河文化在这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桥梁。
南下扬州,这座因运河而兴盛的城市,拥有“七河八岛”的独特水系与闻名天下的园林盛景。夏日时节,瘦西湖的柳枝摇曳,沿湖而行,似梦回千年前的大运河,视线触及的每一处都是令人心动的风景。在扬州八怪的笔下,运河不再只是运输的工具,更是文人雅士游历的场所,赋予了这一条古老水路新的文化内涵。
再走一步,来到杭州。在这里,记者团遇见了一位位运河文化的忠实守护者,每年都会自发宣传有关运河的文化,向年轻一代讲述运河的魅力和历史。那一刻,我们都感受到一种文化自信的力量。
今年是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记者团有幸见证这条文化长河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回首过往,运河不仅是物质运输的通道,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前人以辛勤付出和智慧,构建起这一条丰富而多元的文化脉络;后人更需肩负起保护与传承的使命,让运河文化带的宏伟历史不仅千年不朽,更要在今后继续与你我的生活息息相关。
探文化瑰宝运河展露新风采
在悠久的人文与历史背景下,运河沿线孕育出一代又一代文化名人与能工巧匠,无论是诗人、画家,还是学者、工匠,都在这条千年水道上,沐浴着灵感的甘霖。从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佳作频现到宋代画家范宽的雄浑山水,运河为他们提供了无穷的创作动力。如今,透过一座座运河沿线的博物馆,我们得以窥见那一段辉煌的岁月,悠久的历史如同波光粼粼的水面,向我们缓缓叙述着往昔的故事,这也正是我们此行的初衷。
在这条黄金水道上,曾有无数船只穿梭。漕运不仅是物资的运输,更是文化的交流。我们努力记录下运河承载着的独特历史印记,记录它流淌出不同的文化气息。
踏行运河沿线的城市,他们犹如璀璨的明珠,各自闪烁着历史的光辉。衡水段的甘陵书院与龙凤贡面,不仅是文化与饮食的象征,更是历史传承的见证。
在山东济宁段,南旺枢纽的建设更是体现了中国古代土木工程的智慧与成就,确保了运河的畅通无阻。这些城市在运河的滋养下,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处处文化发源地。
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更是收藏着丰富的历史遗物,如东汉时期的彩陶魁,向世人展示着运河的历史魅力。
今天的运河新风采依然风华绝代。八方货物由运河而来,顺运河而去,书写着一段段新故事。
越往南行,我们越是感悟深刻,在未来,我们应继续保护永远传承这条伟大的水道,让大运河的文化与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璀璨的光彩。无论是历史的回顾,还是文化的传承,这条运河都将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流淌,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通途。
行走历史运河文化绽放光彩
千百年来,逐水而歌的商旅队伍在鹅卵石铺成的运河码头上卸下麻布与稻谷,背着茶叶与绸缎,穿行于一条条连接千年的街道。重走运河沿线,北京日报、北京市通州区融媒体中心、北京城市副中心报记者团走过一座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仿佛踏上通往另一个时代的旅程,得以重新融入那一个个物资繁荣、文化交融的历史时代。
我们舟行千里运河,我们走过沃土良田。酷暑时节,我们迈入近40摄氏度的高温蒸烤模式。夏日炎炎,当一座座古镇、码头人烟稀少之时,记者团的文字记者、摄影记者与视频记者们还在高温下集体外出采访、拍照、出镜……“这么热的天,我们当地人都恨不得晚上才出门,你们真是太敬业了。”一位位受访者留下了这样的话语,纷纷为记者们点赞。
在山东,记者团在竹竿巷、总督府等地标见证了孔孟文化的传承;在扬州的“七河八岛”生态奇观中,运河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得以展现。教育也是传承运河文化的重要环节。在衡水段的河畔,近300年历史的甘陵书院内琅琅读书声不断,这里已化身故城中心小学,仍在培养一代又一代的运河学子,让更多人了解运河的历史、文化和重要性,在心中种下对这一文化遗产的敬畏与热爱。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也在运河保护与文化传承中大显身手。嘉兴的大运河数字诗路e站南湖体验中心用数字化方式,以诗串文,以宋韵文化、运河文化内涵挖掘展示为重点,整合了山水诗、非遗文化、耕读文化等文化资源,运用大量AR、VR、影像技术应用,通过图文展示、多媒体互动、3D模型展示等叠加融合的呈现手段,对运河山水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展示,生动呈现出江南运河、大美嘉禾的人文底蕴,化身一座集互动演艺、童蒙研学、围炉煮茶、文化交流、数字体验、娱乐打卡于一体的“运禾馆”。
跨越千年时光,往返数千公里路程,本次联合采访不仅见报20余个整版稿件,更同步推出一系列短视频,并在央广网、北京日报客户端、北京通州发布等各级新媒体平台刊发,打造出“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大型融媒体产品。
万里河山,生机盎然。绿色发展与文物保护正在提速,蓝绿交织的版图正持续扩展,亿万中国人共同维护的中国大运河新画卷徐徐铺展。运河的故事历久弥新,将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流淌,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让我们共同守护这条古老而美丽的水道,让运河的文化在新的时代继续绽放光彩,让这条伟大的水道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读者朋友们,再见!敬请期待我们将于9月中旬推出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大型系列报道吧!
我们的足迹
沽帆影远宝物多
船过沧州淘奇珍
悠悠衡水钟灵秀
德水古州安澜地
古都水城占鳌头
济水安宁孔孟乡
生生不息第一庄
安澜息波转宿城
淮安帆飘漕运盛
船过扬州香两岸
江河酒醋醉镇江
龙城风雨常亦新
毗陵花开满枝头
锡城惠山情未了
无锡千载路且长
苏韵风雅最江南
一河渔火尽姑苏
禾城青瓦映虹桥
湖光山色水晶晶
清波微澜绣杭州
文物之邦鱼米乡
由北京日报、北京市通州区融媒体中心、北京城市副中心报组成的融媒体采访编辑设计团队,前排左起:刘小辉、关一文、鲍丽萍、曲经纬、王垚之、陈冬菊、金可、王倚剑、
程俊娣、冯维静、崔伟玮;后排左起:常鸣、沙澎泽、吕权仪、李博文、张钊齐、王治家、赵鹏、池阳、黄漠、张群琛、王晴、陈节松、张斌、姜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