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994期 >2024-08-16编印

今年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将破万家 营收规模预计突破万亿元
北京打造专精特新首善之都
刊发日期:2024-08-16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曹政

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北京正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和全要素资源保障,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目前,北京已经培育市级专精特新企业8754家,今年将力争实现专精特新企业数量突破一万家、营收规模突破一万亿元的“双破万”目标,努力打造专精特新首善之都。

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距中关村约300公里的秦皇岛,占地50多亩的厂房拔地而起。来自北京的叶黄素生物合成等技术即将在此落地。

几天前,研发这项技术的微元合成公司入围最新一批北京专精特新企业。“传统方法生产一吨叶黄素需要250亩地种植万寿菊,我们则只需要在100立方米的小罐子里生产两批,10天搞定。”微元合成公司创始人刘波说。

一年前,北京专精特新专板正式开板,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股债融资、上市加速等资本市场服务。去年底,微元合成进入专板没多久,便被多只基金“盯”上了。截至目前,公司已获得多家知名投资机构的数亿元融资,助力企业解决研发创新和产业化落地难题。

北京专精特新专板开板一年,已经实现入板企业超340家,支持企业融资金额超30亿元。

这是北京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众多措施之一。市经信局中小企业处处长杨靖国向记者展示了专精特新企业的“金字塔”梯度培育格局:创新型中小企业之上是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市级专精特新企业之上是国家级“小巨人”。截至目前,本市已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2750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8754家,国家级“小巨人”795家。北京“小巨人”企业数量连续两年位列全国各城市之首,150多家专精特新企业已在境内外上市,市值突破了一万亿元。

数字化转型助力企业跃升

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生产出更多产品、创造更大价值?答案是数字化转型。

“过去的生产系统和经营管理系统没有数据贯通,数据很难提供决策依据。”北京天罡助剂公司总经理刘罡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毕业,对数字化有着更深的体会。

这是一家研发生产高端助剂的企业。2022年,天罡助剂启动数字化转型。刘罡将转型分成三步走:最容易的是市场营销数字化,分析过去4年的订单数据,对客户分层实施不同策略;之后是生产经营数字化,尤其实现了设备健康状态动态跟踪,自动分析异常状况,实现自动化派单、智能化跟踪;最后再聚焦批次成本,把耗费的电、水等费用成本分解到每个生产批次,一旦有异常波动就第一时间查找问题。数字化转型后,公司每年节约300万元成本。

这样的数字化转型,可以得到一笔专门的补贴资金支持。近几年,本市丰富惠企政策的“工具箱”,实施十大强企行动,激发专精特新企业活力,已经通过1.25亿元中小资金支持了551家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企业在“家门口”把事办成

前一阵子,北京嵘智科技刚搬家到亦庄大族广场,公司运营总监尹江月忙着办理各种工商登记手续。每项业务她都只是把材料交到写字楼内的专精特新服务站。

“该准备哪些材料、盖什么章,服务站都提前告诉我了。”尹江月把服务站专员吴海丹当成了自己人。办事前,吴海丹把所需材料打印出来,企业甚至只需要盖章、签字,她帮企业把材料送到政务服务中心办理。

政务服务是大族广场专精特新服务站所提供的服务之一。这里也挂牌经开区首家“医保社保服务站”,还提供专精特新服务、资质认定与申报、知识产权、法务服务等专业化增值服务。

今年年初,本市试点建设首批专精特新服务站。大族广场站正是30家服务站之一。“我们正在布局设立100家专精特新服务站,这在全国属于首创。”杨靖国说。同时,本市还正在试点建设10个专精特新特色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