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992期 >2024-08-14编印

城市副中心以“含绿量”带动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
咬定绿色 以绿生金
刊发日期:2024-08-14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1-2.jpg

城市副中心集聚绿色创新要素,培育壮大绿色发展新动能。记者 常鸣/摄

本报记者 曲经纬

昨天,在“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集中采访活动中,通州区委书记孟景伟向各大媒体记者们介绍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全力推进建筑绿色发展、交通超低排放区建设、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绿色技术应用和产业集聚等重点工作,他说:“今年,我们研究提出了‘以绿生金’工作推进体系,加快构建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标准体系,谋划打造一批绿色发展标杆示范项目,着力在城市副中心形成绿色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相互赋能、一体推进的格局,让改革举措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

记者看到,城市副中心将高质量发展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试金石”,力求以经济社会发展“含绿量”带动提升高质量发展“含金量”,锚定现代化,一系列改革举措和案例正绘制成城市副中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身影。

“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以《国务院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为背景,城市副中心绿色改革显成效。

率先实现新建大型公共建筑执行绿建三星级标准、率先开展用能和碳排放综合评价试点,继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林业碳汇试点后,又获得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的金字招牌……城市副中心抢抓机遇,集聚绿色创新要素,培育壮大绿色发展新动能。

绿色工程领域

——全市规模最大深层地热项目今年开工

在城市副中心,一座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如火如荼建设中。难能可贵的是,这座“庞然大物”将应用本地可再生能源,在我市范围内首次使用深层地热换热技术。

“深层地热在咱副中心是第一次使用,我们要打20口井,满足50万平方米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的供热需求。”副中心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副中心工程办临时党委书记、主任陈晓峰说。

相较于浅层地热150米左右的深度,深层地热井热泵系统可以探到2700米的深度,每口井的投资大约1000万元。这也为北京大规模推广应用深层地热提供实施经验和数据支撑。该项目预计今年实现开工,明年下半年投入使用。

浅层地源热泵技术在城市副中心应用较为广泛,据陈晓峰介绍,三大文化设施采取浅层地热覆盖面积约60万平方米,北投大厦覆盖面积11万平方米,行政办公区覆盖面积260万平方米,含英园浅层地热的覆盖面积达90万平方米。目前,城市副中心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已达60%。从烟囱林立到山青水绿,城市副中心采用地热“两能”率先创建全国首个“近零碳排放区”,实现高比重可再生能源供热,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聚焦用能结构,引领低碳示范,副中心走在了全市前列。采用可再生能源和燃气分布式能源互为融合的能源系统,行政办公区实现光伏年发电285万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912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280吨。行政办公区项目按照绿色建筑三星标准进行建设,160和169两个地块开展“双零”和“近零”能耗建筑实践,获得行业认证,尤其160配楼是全国首个“钢结构+全幕墙系统”的“双零”建筑,成为推动副中心“双碳”工作走在全市前列的典范和样板。

绿色能源领域

——新型电力系统引领副中心节能降碳

有数据显示,副中心能源领域碳排放占比超9成,其中电力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在能源领域中的占比约69%,未来随着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的提高,占比还将进一步提升。可见,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

今年上半年,城市绿心项目登上了国家能源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典型案例名单,“零碳”奇迹的背后,是城市副中心新发展理念的贯彻和追求。国网北京通州供电公司总经理邱明泉介绍,城市副中心正在推动和引领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国网北京通州供电公司在副中心探索形成了“引绿、赋数、提效、汇碳”的能源转型发展路径,城市绿心“零碳园区”正是该路径实施的一个缩影。经测算,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建筑面积达60万平方米,区域能源效率优化提升,能源控制系统节约能耗32.69%,还可以通过“电碳一张图”精准监测区域碳排放。预计2025年,在城市绿心构建以电能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区域绿电供应达100%,本地可再生能源消纳100%,有高度数字化、智能化的配电网支撑,园区最终实现负碳运行。

城市副中心以降碳为重,还体现在交通、建筑、能源三大领域。绿色建筑方面,环球供电服务中心建成的北京市首个光储直柔零碳营业厅,实现100%绿电供应,降碳75.5吨;在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基地应用地源热泵代替锅炉,较传统电热锅炉节能75%。绿色交通方面,打造快慢互补的副中心2公里充电服务圈;面向北京全域打造“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平台。在绿色能源方面,国网与通州区委区政府共同打造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能源控制中心,在未来承载能源运营、能耗服务、碳监测服务,同时部署城市智慧能源管理系统,接入副中心范围内电气热油等能源数据,助力智慧城市建设。目前,全市首个区级虚拟电厂政策已经在副中心落地,聚合楼宇负荷、电动汽车等优质可调资源参与电网调节,电网局部重过载和绿电消纳等问题也将得到解决。

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不仅满足城市副中心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在一些领域实现创新和突破。位于张家湾镇垡头村的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基地本身就是一个转型案例,地源热泵、光伏、风力发电等技术应用,使园区85万度用电中的44万度由绿电替代,将园区碳排放整体降低65%,“电网可靠供电+绿电供应+能源高效利用”实现园区低碳发展路径将在全区推广。

此外,该公司还在副中心建立了配电源网荷储协同互动技术实验室。目前,副中心分布式光伏装机总容量为15万千瓦,达到副中心历史最大负荷的7.4%。实验室正在研究哪些光伏组效率更高、影响最小、性价比最优。“我们在多类型分布式电源实验区建成6个品牌、4种类型16组光伏发电检测实验系统,为北京市分布式光伏大规模建设提供数据支撑。”邱明泉说。

绿色发展新赛道

——ESG评价体系激励副中心绿色转型

在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北京ESG研究院功不可没。所谓ESG是指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是一种关注企业环境、社会、治理绩效的投资理念和企业评价标准。换句话说,ESG是城市绿色发展的一条“特色赛道”,通过体系构建、政策创新、标准制定等多个维度,在城市副中心构建了坚实的绿色发展基底。

“支持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北京ESG研究院在副中心先行先试,开展了多层次、多场景的ESG实践。”北京ESG研究院院长黄勃说。先从打基础底座说起,北京ESG研究院出版了一本书。“这本书是全国首部关于ESG信息披露的工具书,对通行400余个重要指标进行了仔细的梳理,对指标的解释精细到了为什么需要、怎么得出、如何用这样深入的层次。”黄勃说。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ESG研究院在助力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ESG生态建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不仅构建了全国首个具有中国特色的ESG评价体系,还配合北京市发改委编制了全国首个ESG地方标准《北京市企业ESG披露准则》,为北京市各产业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未来在城市副中心注册的企业,可能会享受到更细致更便利的服务。”黄勃透露,北京ESG研究院正在配合通州区制定具体的ESG实施办法和细则,为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和实践基础。

ESG并非空中楼阁,在城市副中心已有多场景应用。“我们正配合通州区相关委办局,尝试将中国特色ESG社会贡献评价体系纳入到入区企业的服务、政府投资、奖补、国企ESG治理等场景的政策制度创新中,希望能在咱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中,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去支持宝贵的要素和资源优先流转、配置给那些社会贡献高的企业。”黄勃说。

举例来说,首次提出“以运河商务区等城市副中心重点园区为试点,将社会贡献ESG评价体系纳入企业引入前置服务”,在评价基础上为入区企业提供可持续创新金融产品、ESG披露报告和企业治理等方面一揽子项目服务;与银行联合设立入区企业ESG社会贡献白名单,对ESG社会贡献高的企业给予更优惠的融资支持;与保司合作,将ESG社会贡献评价体系纳入到企业财产保险评估中,有效降低企业参保成本。同时,协助企业完善ESG报告编制与治理,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研究院还围绕上市公司打造“ESG社会贡献可视化平台”,可以一目了然看到各个企业的社会贡献度,配合通州区筹建全国首个城市级ESG数据中心,建立副中心ESG“一企一档”的工作机制;研究院也在通过参与制定国际标准、举办国际论坛、研讨等活动努力将全球的绿色发展目光聚焦到城市副中心,助力打造全国乃至全球的绿色发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