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运河工业遗产展览馆展出设备
金狮牌自行车
星球牌收录机
常州拖拉机厂展出的机器部件
远追前史,常州是底蕴丰富的文化宝藏;近观百年,常州更有气质,既富文墨书香儒雅,又添拼搏创新理想。循着工业进步和城市更新发展历程,可以饱览“多面”常州。
群星闪耀万亿城
“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的常州,历来为江南赋税重地,由此促进了漕运的兴盛。丰足的农业基础,又为唐宋以来工商业的萌芽提供了土壤。江南手工业兴盛,唐宋以来,常州以织造为主,至明清时织布业盛况空前,其他手工业也各具特色,木、豆、钱、典四业名扬天下,运河两岸商业极其繁华,成为“百工沃土”。
来到常州大运河工业遗产展览馆,红砖砌就的老楼仍保留上世纪的建筑风格,工业气息扑面而来。展览馆整理常州工业遗产,结合城市地图绘制出一幅分布图。常州拖拉机厂、东方印染厂、梳篦厂……近40家工厂几乎都设在运河两岸,蔚为壮观。
“运河为工厂提供了便利交通,方便原材料和商品运输。且常州运河连通太湖和长江的独特优势,可使货物进入长江直达上海。同时,因为煤炭运输走运河,所以当年的发电厂多在运河边,电力优势也成为工厂汇集运河畔的重要因素。”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新闻宣传主管莫姣解释道。
常州本地工业巨擘甚多。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的盛宣怀便是常州人,由其筹办,1908年建成开通的沪宁铁路进一步加强了运河工业带的优势。铁路从南京到上海,连通华东地区长三角城市群,开通后成为国内最繁忙的“黄金通道”铁路线。常州处于沪宁铁路正中,更为其工业领域的传奇发展再添薪火。
如此优越的条件下,常州近代工业出现四只“领头羊”,即纺织、机械制造、粮食加工、电气四大行业,尤以纺织业最为突出。
“东门进棉花,西门出棉纱”,坐落在运河边的纺织工业带,为常州工业史绘就浓墨重彩的一笔。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常州分院执行院长汪瑞霞介绍,常州蚕桑历史悠久,《隋书》称毗陵、吴郡、余杭等地“一年蚕五熟”,宋元时有官方手工业机构,明清时迈入鼎盛。至近代,一代纺织巨匠刘国钧与合伙人成立大成纺织染股份有限公司,下辖印染、棉纺织等三家工厂。全国纺织业在上世纪30年代日趋萧条情况下,唯大成公司以八年八倍的速度增长着,经济学家马寅初赞其为“罕见的奇迹”。天时地利造就了“牛仔裤王”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方卡其王”常州东方印染厂(原益丰昌染厂)等常州纺织业的颗颗明珠。月夜、蝶球、荷花灯舞等一系列国内品牌并起争春。
在大运河工业遗产展览馆,常州工业发展脉络清晰展现。百余年前,运河边就已形成专业化协作产业链。清末常州第一家染坊三阳泰清坊开门,常州纺织品再不必到苏州印染,改在本地完成,标志常州纺织工业体系趋近完善,初步形成完整产业链。
上世纪60年代初,常州市统一规划,围绕几种大类产品,抓住骨干工厂,打破企业、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为生产上有内在联系的工厂“梳辫子”,组成生产工厂群。从灯芯绒一条龙,到其他大类产品逐步实现专业化协作。“常州经验”自运河边不断飞往全国。
走在展馆中,大量见证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工业进步的工业产品让不少参观者,尤其是从“50后”到“80后”分外亲切。当时全国四大自行车品牌之一的金狮牌自行车,车身绚丽彩色与弯梁设计均属全国首创;厚实漂亮的橘色毛毯,人人见了都眼熟,尤其对“老常州”来说,那个年代办喜事,除了“三转一响”,添置“童鹰牌”毛毯也是必备,“我家有条一模一样的,从小时候用到现在!”记者不禁感叹。星球牌收录机、红梅牌照相机……都是人们曾经耳熟能详的牌子。
直到今天,常州的产业版图仍在扩展,产业链不断完善延伸。在国家工业41个大类中,常州有37个,在同类城市中最为完备。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数、工业大奖数均领跑全国同类城市。
如今的常州正在建设“新能源之都”,打造一流智能制造名城,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汽车核心零部件制造业。去年常州新能源整车产量67.8万辆,占江苏全省半壁江山。新能源投资热度集聚指数位居全国第一。2023年,常州市工业规模总量突破两万亿元。群星汇聚,天河璀璨。
百年老厂仍新星
中车威墅堰机车有限公司就位于京杭大运河畔。这座常州工业百年老厂如劲松肃竹,愈见其新。走进厂区大院,试车线上,新一代机车正在火热试车。
老常州人和老铁路人,还是习惯将这里亲切称为“戚机厂”。其前身,是为配合淞沪铁路重建于1898年设立的上海吴淞机厂,1901年由铁路督办大臣盛宣怀扩建,是中国最早的铁路工厂之一。1936年,为躲避战火,全厂搬迁至常州戚墅堰。吴淞机厂设备全部从英国引进,为不落入敌手,搬迁中连一颗螺丝钉都不浪费,几乎将整个工厂在常州重建了一次。
常州大运河工业遗产展览馆就位于厂区内。馆内一台台钢铁设备静静伫立。火车车头被称为机车,车厢称作车辆。戚机厂专注车头,是我国铁路客货运内燃机车的重要研发、制造和维修基地。馆内展出的设备都是“元老级员工”。其中资历最深的要数来自英国的两位“员工”——联合剪冲机和牛头刨床。它们是中国第一代火车制造设备。无数个日夜,在四溅火星和轰鸣声中,整整五代工人站在机器前,师徒传承。自1906年出厂,两位机器“员工”与代代工人携手,共度中国工业飞速发展的激情岁月。如今它们以百年工龄“光荣退休”,廉颇虽老,机体仍然康健,通上电还能正常运转。
戚机厂的核心是技术研发。新中国成立后,工厂踏上内燃机及其核心柴油机的研发之路。以280柴油机为核心的东风8、东风8B等成为铁路货运的主力牵引机型,东风11、东风11G机车更是在中国铁路前五次大提速中担当动力先锋。首款“复兴号”内燃机车也是由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研制,这款为国家干线货运全新研发的新一代节能环保内燃机车已正式投用。如今,这些澎湃动力仍在中国铁路线上迅猛奔驰。
更有意思的是,戚机厂火车文化园已成为“运河智造 匠心常传”大运河(丁堰段)工业研学线路中一个重要点位。常州经开区丁堰街道社会事务办公室副主任臧矫介绍,该街道依傍京杭大运河,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特色鲜明。他们正依托丰富的工业遗产、人文历史、研学科普等多种业态组合,让“工业+”价值链不断延伸,将运河南岸和北岸各工业文旅景点串珠成链,唤醒运河旅游活力。
老厂老城书新篇
百年老厂历经风雨,抓住新技术要素,紧跟时代,欣欣向荣。还有一些常州人熟悉的老厂,则是用另一种方式保存下来,留住乡愁也创造着新的历史记忆。
位于常州市钟楼区三堡街的运河五号创意街区,是首个由工业遗产改造和活态利用的文创园区。前身为创办于1932年的常州恒源畅布厂。
走进运河五号创意街区,怀旧风和工厂风相得益彰,建厂初期的老办公楼变身恒源畅书坊;机修车间成为五号剧场;风机廊道则被改造成历史陈列馆;工厂大门变为网红打卡地……占地3.6万余平方米的工业遗址公园令人流连。
老厂建筑以及清光绪二年土地买卖契约、旧产权证明单等历史档案留下历史记忆。2009年,厂内工业遗存被打造成创意园区,围绕运河文化、工业遗存、创意产业三大主题,改造成以工业遗存旅游、设计服务为主要门类,汇聚各类创意文化人才和企业的文化创意街区。
老厂房腾笼换鸟,新街区既要吸引人更要留住人。艺术在这片土壤生根发芽。五号剧场由原机修车间改造而来,将原车间里的行车点石成金为前后移动的幕布,通过调节改变剧场空间大小,使600平方米的小剧场可容纳300个座位。
园区内,江苏第二届硬笔书法展等各类演出预告信息目不暇接。五号创意产业园逐渐成长为业态丰富的公共文化承载地。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常州大运河记忆馆、尤克里里音乐体验中心等机构坐落于此,街区云集多家广告公司,还在引入买手店。
“我们希望把街区打造成人们‘白天办公、晚上消费’的地方。整个街区已有80多家商户,房屋出租率达99%,去年的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万元。”常州运河五号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运营总监李文说,目前街区平均每年吸引70多万名参观游客,实现了从“古运河畔老工厂”到“常州文化新码头”的蜕变,成为常州工业遗址城市更新的典范。
在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的今天,新的运河故事还在继续书写。不久前常州市举办了首届“运河五号杯”赛艇大赛,更巧的是,这项运动赛事也曾来到运河北首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中国赛艇协会市场委员会委员邱巍介绍,奥水阳光体育的赛艇品牌于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成立,去年举行了北京城市副中心运河赛艇大师赛,今年9月还将在常州钟楼区举办比赛,推广赛艇运动。在他看来,运河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近年来的修缮保护,为沿线城市提供了文旅新机遇。副中心和常州都因水而兴,副中心赛艇项目的发展更侧重于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和国际化视野;常州地处长三角地区,积极布局体育产业,更能发挥地方资源优势,二者都在实践中结合大运河文化遗产,通过赛艇运动推广水生态保护意识和水上运动文化,促进体育旅游的发展。
老厂房蜕变成新,老城区也有新目标。近年来,运河五号创意街区所在的钟楼区围绕大运河保护和老城复兴等战略目标,全力推动辖区内老城复兴的内外兼修,坚持在保护原建筑、原风貌、原城市肌理基础上,用“空间”换“发展”,既保留老城风味,又焕发蓬勃生机。
总策划:金可 陈冬菊
本期采写:金可 王倚剑 关一文
本期摄影:常鸣
视频编辑:王垚之
责任编辑:张钊齐
版面设计:王晴
海报设计:沙澎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