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祥
【国家记】
1948年初,两个冀东口音的年轻人来到了马驹桥。在热闹的主街上,二人观察了许久。最终,他们走进了一家名为“德顺堂”的药店。见到掌柜的李慎芝,二人拿出一张列满西药的清单。李慎芝摇了摇头:“我这是经营中草药的,从来不卖西药。”趁店内无人,两人便暗下里和李慎芝谈了很多后话。不承想,这之后,他竟然答应到北京去特办一批高价西药,其中包括消炎散和二百二十(即红药水)。
这仅是历史的一幕镜头。彼时正值解放战争接近尾声,敌军向北平方向节节败退。马驹桥是他们最后的希望。而马驹桥人民已经用行动做出了选择。
就在古镇正中央、四眼井的路东,中共地下粮站“三泉湧”在日本侵略者投降后依然坚守阵地。中共地下党员徐进与马驹桥地区联络人降建民经常在此见面。他们风里来雨里去,有时甚至携枪进出。掌柜的侯守模早已对他们的真实身份心照不宣,持续帮助中共地下党完成运粮任务。哪怕在国民党反动派的警局里遭受诸多酷刑,也未吐露半个字。
扼守北京东南入口,马驹桥人民在家国大义面前从未退缩。清末,张福祥等村民参加义和团,以血肉之躯抗击八国联军;抗战初期,东田阳村黎明遭日军突袭,村民勇敢还击保护家园。在平津战役期间,马驹桥人再次显现了万马奔腾般的豪迈与英勇。
“解放马驹桥战斗”对于解放通县乃至解放北京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时,国民党252师属下青年军某部一连官兵来到马驹桥古镇,扼住京津咽喉。在交通要口,国军拆下庙宇砖木构筑炮楼与地堡6座,且在二街东口外建造一座大型工事,策应平津守敌。
1948年11月,东北、华北解放军联合组织平津战役前线指挥部指挥部队攻围平津之敌。12月3日晚,驻通敌军撤入北平,只有马驹桥镇敌军尚然顽固占据,牵制解放军包围北平。中国人民解放军41军3纵队第1356团奉命夜赴马驹桥,宿营街巷。
次日晨5时,全团战士各按攻击目标发起强攻,很快攻占敌军所有地堡、炮楼。残敌缩到二街东口工事内,妄图负隅顽抗,且两次使用举白旗假投降伎俩,使解放军战士牺牲70余人,受伤百余人。解放军官兵义愤填膺,以炮猛烈轰击,消灭残敌200余人,生俘敌军连长。夺回马驹桥古镇后,通县全境解放。
战火纷飞的年代虽已走远,英雄先辈至今仍被人们铭记。
马驹桥大街往东、京津塘高速路西的驸马路北矗立着解放马驹桥革命烈士纪念碑。陵园以南是当年解放马驹桥的主战场。陵园里长眠着七十余名解放军战士,他们牺牲时,年龄大多在二三十岁。
不远处的纪念碑上,“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表达了人们最凝练的情愫。壁前,马驹桥战斗事迹被篆刻,永远定格在碑上。
【当代记】每个梦想都值得被期待
盛夏的清晨,阳光还未到达,位于马驹桥中心的商业街已经渐渐苏醒并很快热闹起来,寻找日结工作的人们汇聚在这里。“工厂还缺人吗?”“要保洁吗?”“搬货工有吗?”……形形色色的求职者围住招聘中介,报名的同时紧张地询问着工资和内容。
马驹桥位于通州与大兴交界处。经济开发区、大型制造业企业和物流公司提供着大量的临时工人岗位。广阔的用工需求吸引着人们,因此这里成为京城最大的劳务日结所在地。
动辄高温的天气并未阻挡住求职者的脚步。暑期已至,一些大学生也来到“日结广场”。或者是体验生活,或是挣钱上学,或是攒钱购置心头好,马驹桥总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即将上大二的张喆家在河北。幼年时母亲失踪,父亲也不再养家,张喆主要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大一刚考完试,他就立下“宏愿”——后面的大学生活尽量不从家里要钱。“这么大人了,每次跟奶奶要钱都不好意思。至少把生活费挣出来,要是能把学费挣出来,就太好了。”
和所有人一样,张喆要控制找工作期间的食宿成本。初到马驹桥时,他听中介详细介绍了各种价格的房子,最终选择了一间月租四百元的房子,准备在这里住上俩月。但他暑期工的身份并不吃香。虽然是招临时工,但长期工的工资还是更高。“考虑到食宿成本,一个月希望能到手五六千。这样大概能把学费和生活费攒下来。”
45岁的杨磊来自山东,个头挺高,在人群中很显眼。十多年前,杨磊来马驹桥的厂里打长工。后来工厂逐渐搬走,临工市场也就越来越大。他做过搬运工人、司机,以及代驾、外卖配送等工作。“只要能挣钱,什么都可以。老家的孩子还在念书,我打算这两年攒够了钱就回家开个小店,供完孩子读书就行了。”杨磊若有所思:“想家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哪怕这个梦想很小。”
只要奋斗,就有收获。这个道理穿越古今,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马驹桥人。
●
明清两代,马驹桥附近的南海子是皇家内宫游幸狩猎之场所。这里豢养各种家禽走兽,种植果树青菜。专职服务于此的特殊户民,被称为“海户”。他们屯居的地方被称为海户屯。这里屯居的有门居海户、庙居海户、龄宗阮记,“千户”李记海户等。“千户”李记的奋斗史,至今仍在马驹桥地区流传,成为激励后人勤勉笃行的佳话。
乾隆三十八年初夏,原籍河北盐山县的李信携妻带子逃难至马驹桥。他手推小车,两边各挎一只柳条长筐,筐内除破衣烂衫外,还有一双儿郎。他们机缘巧合来到马驹桥避难,并被张姓庄主收留为杂役佃户。李信凭着自己的勤劳与诚恳,深得庄主信赖。直到三年后,一位访客的到来扭转了李信的人生方向。
这年正月十六,“奉宸苑”管事与张庄主谈到,南海子要招募五名年轻力壮的巡视卒。老庄主一眼就看到在一旁忙碌的李信,顺手一指:“这小子怎么样?”
就这样,二十岁出头、宽膀细腰的李信由一名长工佃户迈进了只离家一箭之地,却从来也不敢涉足的的皇家园林里。据载,巡视卒李信身穿大清朝兵卒装,挎腰刀,跨战马,长年累月围着一百二十里南海子内外巡视。他做事认真负责,把所有风险点记得清清楚楚,有“南海子地理通”之称。勤勉的李信后被南海子奉宸苑任命为“海户”总头目,赏地一顷八十亩,计算辖“海户”地三万余亩。“千户”李信统领九百余名海户,负责维修土垣墙、收割秋草、维修排水渠、帮助皇帝太子大臣围猎等。
到乾隆五十四年,38岁的李信与另一名总头目接奉宸苑传召,将南海子土墙改葺为砖墙。乾隆五十八年,二人克服重重困难,历经四年半完成了南海子东段六十里、撞墙及各门修葺使命。
乾隆皇帝视察后非常满意,命旨内务府赏南海子总头目李信黄马褂一件,封有儿不当兵,种地不纳粮。从此,千户李记在南海子内外声名大振,不但在海户中首屈一指,就是在奉宸苑乃至内务府也有一号了。
千户李记自始祖以来,并未留下文字家谱。幸运的是,乾隆四十一年至光绪三十二年间,李信至李瀛整整七代人都在南海子充当海户。他们在南苑奉宸苑及马驹桥回族村北门口结交好友,在历史中留下很多痕迹。直到1958年前,每逢清明,“千户李记”族人还要到“安定营”祖坟地集会。到现在,千户李记只留下三幅先远祠祖宗牌位图(清光绪三十一年绘),一幅在台湾祭供,一幅在大兴,一幅在通州区马驹桥寄存。
●
莺飞草长间,南海子历经无数次变迁;车水马龙中,马驹桥见证一个又一个奋斗者的故事。
皇家苑囿南海子成就了最早的“北漂儿”。明清时,凭借自然优势和地理位置,这里的很多农产品成为皇家特供。“果户”们开辟出二十四园,鲜美的水果得到赞誉;“庙户”打理庙宇,在庙产耕地上劳作,守护大众朴素的信仰;“网户”所打的金翅鲤鱼被乾隆皇帝赞为“京郊河味极品”,曹姓渔民更是因此得黄马褂一件;清朝中期多次奉旨进京表演的十二档花会,会首被赐黄马褂,因之满门荣耀,被称“会户”。
在更广阔的土地上,无数的普通奋斗者洒下汗水的同时也收获果实。为加强京畿地区经济实力,明洪武至永乐年间进行了5次大移民。从山西、河北、内蒙古地区的穷苦家庭迁来的农民在京畿开荒种地。自山东、江苏、浙江等地调来的富户集思广益,带领农民发展经济,形成姚辛庄等多个村落。房姓家人在距京城50里处开设“房家新店”,供客商住宿。旅店设施齐全,服务贴心,逐渐闻名遐迩,最终形成今天的房辛店村。
●
马驹桥独特的地理位置点燃了每一位奋斗者的激情与梦想。每一位奋斗者的收获是成果,也是回报。
3月底,北京新光凯乐公司开工建设了新厂区。这个高端乘用车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建设项目将成为马驹桥镇新质生产力产业集群中一张耀眼的企业名片。
在公司董事、总经理陈攀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生产车间。这里如同一个大型“3D打印”工厂。八台“倒L”形橙色悬臂吊正在吊装直径达1米的钢筋卷材,每台悬臂吊的背后都是一条生产线。在第五生产线的尽头,陈攀拿起一个刚出炉的齿轮形圆柱体对记者说:“这是公司的拳头产品,完全替代进口,自主研发。生产速度全球最快,精度可达头发丝的几十分之一。”
看着眼前的厂房和正在建设的新项目,陈攀不禁感慨,他把青春给了马驹桥,马驹桥也给了他丰富的回报。
二十多年前,陈攀从通州城区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来到了马驹桥。“那时候还没有柏油路,一路上都是庄稼地。”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马驹桥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地区企业也趁机发展壮大。陈攀看准时机,主攻汽车零部件生产。
20年间,在当地政府的用地、基础设施配套、保障性住房等支持下,新光凯乐不断吸引人才和资本。如今,公司已成为面向全球汽车工业提供高档冷成型金属零部件、安全件、异型件的国家级、市级“双料”“小巨人”企业。陈攀告诉记者:“公司生产的零件虽小却遍布汽车安全带、气囊、刹车、转向等关乎汽车安全驾驶的关键部位,就像圆珠笔的笔珠一样重要。”这些零部件的销售不仅覆盖法拉利、奔驰、宝马、奥迪、大众,也服务于吉利、比亚迪、红旗、蔚小理等众多车企。
●
瞄准“科技服务小镇”定位,作为通亦协同发展桥头堡的马驹桥镇,在重大科技创新及高精尖产业项目中表现亮眼。今年马驹桥镇固定资产投资任务目标为212.02亿元,占城市副中心和经开区千亿投资项目比重均超过20%。
不断升级迭代的马驹桥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十四五”以来,马驹桥镇聚焦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慧物流、智能制造五大硬核产业,引新培优,支持企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推动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今天,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顶层设计下,马驹桥再次成为创新热土……
当新一天的阳光洒满大地,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怀揣希望与收获。
马驹桥镇北门口的一片停车场被改建成一个零工市场。内部规范有序,设施齐备。这里采用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的模式,免费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线上线下公共就业服务。在这里,供需双方可以享受就业咨询、零工招工、技能培训、活动组织等多项服务;
基层治理创新的特色品牌“马桥近邻”在尝试为地区的就业者提供更贴心的服务。曾经流动人口多带来的社区归属感差、邻里关系冷漠等问题,将在这一品牌下的多项活动中得到缓解。
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成为劳动之余最美的景色:幸运的张喆在老乡的推荐下找到一份工作。一家知名制造企业的技术岗位给他开出了9000多元的月薪。难掩欣喜的张喆买了杯奶茶庆祝。杨磊大哥找到了一份包吃住的工作,每个月的工资差不多可以攒下一大半。随着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马驹桥镇目前已聚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五十多家。这里已逐步形成孵化新兴企业、扶持孕育高精尖的摇篮。
【结语】龙马精神,驰而不息
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上,马驹奔腾跳跃。天地之间,活力与生机肆意迸发。马驹桥正是以这样的面貌,从1400多年历史的深处走来。
管理放牧的军民偶然成村,又因村建桥。“马驹桥”三个字从此寄托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共同的乡情。历史的洪荒岁月中,这条进京的东南通道,见证了太多的奋斗与收获。
斧凿声声里,官民同心协力建桥的故事代代相传。沿街叫卖中,商业和军事重镇的辉煌仍被今人怀念。纪念碑前,马驹桥烈士的英勇换来了今人的和平幸福,走笔纸上,一代代奋斗者的经历激励着后人勤勉笃行。
在另一方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宝贵的文化遗产滋养着这方土地。官夯号子将人们带回600年前的兴隆木厂,连同勤劳的人民一起被写进历史。民间花会装点着民俗节庆,人们得以在热闹的氛围中回味过往。色彩千变万化,景泰蓝把通州之美永远定格。丝竹管弦齐奏,不断传承的蹦蹦戏挥洒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千年岁月流转,时光慢慢走远。一代代英雄与墨客敢拼敢闯,书写下浓墨重彩的马驹桥篇章。如今,马驹桥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科技创新板块的承载地,正担当起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这份敢为人先的闯劲永不消退,是如明珠闪耀,敢与日月争雄。明珠一颗,照破天地万物,江淮涨落,牵动京华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