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群琛
本版摄影 常鸣
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
三星堆金面罩
虎头龙身
青铜人头像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作为20世纪人类重要考古发现之一,神秘的三星堆令人心驰神往。人们沉醉于每件出土文物的美,也痴迷于解读它们背后的故事。昨起,“探秘三星堆与金沙”大展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重磅亮相。青铜大立人、金杖、铜扭身跪坐人像等三星堆“明星”文物齐齐到场,还有三星堆遗址最新考古发现成果首次对外展出,迎接八方游客领略古蜀文明的魅力。这场难得一见的大展怎么看、看什么?开展首日,记者走进现场,为您一探究竟。
三星堆新出土文物首次亮相
展览位于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主楼一层的1-2展厅内。站在展厅入口向上看,上面的装饰物就是出土于三星堆遗址二号坑的戴冠纵目青铜面具的仿制品。参观者纷纷驻足拍照,还未正式看展,已对古蜀文明心驰神往。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余健介绍,类似的纵目面具共有3件,这类面具双眼斜长、眼球突出,双耳大而尖并且向外伸展。“纵目面具出土时,眉眼处均有描黑的痕迹,口唇处也有朱砂痕迹。如此夸张的造型,可与后世文献中记载的蜀王蚕丛与神人烛龙相联系。”
三星堆的发现源于1929年四川广汉农民燕道诚的一次劳作。他在挖坑安装水车时偶然发现了一些玉石器,他将自己认为值钱的东西藏在猪圈里,其他的则堆在院中。
观众步入展厅看到的第一件文物就是当时燕道诚发现的石壁。这是一块圆形且中间有小孔的石壁,四川大学博物馆副馆长周静指着石壁上面的“燕三泰”介绍,这件石壁当时摆放在燕家院内,上面的字是燕道诚的孙子刻上的。燕道诚发现文物的信息传开后,燕家将保留文物一并上交。
从燕道诚发现玉石器开始直到现在,对于三星堆的发掘和研究从未间断。距离石壁不远处的展柜内,摆放着三星堆遗址首次对外展出的部分文物。其中有三件青铜器十分引人注目,两件形似扇贝,而另外一件则由圆形和心形组合而成。余健说:“这些文物都是最近的考古发现,对于它们的用途还在研究当中。”
三星堆遗址最令人熟知的当属造型各异的青铜人头像,这也是此次展览的绝对核心。展览现场,辫发青铜人头像和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左右而立。两件文物都是长方脸、眼睛突出且眼角上挑,其中辫发青铜人头像的脑后雕刻出发辫的纹路。戴金面罩的青铜人头像的五官被金箔遮盖,至于金箔代表了肤色还是地位,目前尚在研究中。余健告诉记者,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头像可以通过他们的发型、头顶处理等进行不同分类。
此次展览的重中之重,便是青铜大立人的复制品了,这可是三星堆的标志之一。看大立人有讲究,余健介绍,观众欣赏青铜大立人时三个细节一定要注意,“首先是他的手势,青铜大立人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两只手中空,我们判断原本其手中应该握持着一些物品;其次,青铜大立人立在底座上,底座四个角的造型形似大象;第三,青铜大立人身上衣服的纹饰非常丰富,有龙形纹等。加之这是三星堆目前出土的最大的人形像,所以我们推断,青铜大立人的原型应该是国王、大祭司等地位很高的人。”
三千年前的“太阳”彰显高超工艺
精美的青铜器不仅体现了三星堆遗址的神秘,更体现出古人高超的青铜铸造技艺。
1986年出土于三星堆遗址二号坑的铜太阳形器便能很好体现。这件文物为圆形,正中间有一处圆形的凸起,以该凸起为圆心向周围呈五芒星布列式散射,散射出的芒条又与外围的晕圈相连。
“这件器物采用了二次铸造法。”余健解释,分析认为铸造时应该是先将外面的晕圈和五根芒条铸造完成,再用嵌铸法将中间的太阳嵌铸在芒条上。为了保持器物牢固,还在晕圈与芒条的衔接处钻孔,最后用铆铸法往孔中灌注铜液,将芒条铆接牢固。
从这件文物出土开始,对于其背后含义的争论便从未停止。余健介绍,由于该文物与同坑出土的铜神坛的“太阳芒文”相似,而且整体图像与四川珙县僰(音同“博”)人悬棺墓岩画的太阳符号相像,所以推测这是古蜀国的祭祀神器。不过还有一些说法认为,这件器物是一个车轮,也有人认为这是盾牌上的装饰。
另一件能体现三星堆文化青铜铸造工艺的便是铜虎头龙身像了。这件文物非常复杂,其主体是一只虎头龙身形象的神兽,虎头较方,圆眼外鼓,身体则呈弓形,并有五趾龙爪,同时其底座上还有一只青铜鸟。余健介绍,这件文物出土时与三星堆其他文物一样,在埋藏时断成数块。“如此繁复的题材和工艺,说明这是当时三星堆人的重器,从中也能看出他们的铸造水平之高超。”
两张相似金面具 揭开古蜀文明传承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金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类。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金杖的复制品也来到了展览现场。
金杖并不是一根黄金制作的手杖,而是将金条捶打成金皮再包裹到木棍上。金杖全长1.42米,是已出土的中国同时期文物中体量最大的金器。余健介绍,出土时木杖已炭化,仅存金皮,金皮内还残留有炭化的木渣。在金杖一端,有一段长约46厘米的图案,内容共分三组:靠近端头的一组,合拢看为两个前后对称,头戴五齿巫冠,耳饰三角形耳坠的人头像,笑容可掬。另外两组图案相同,其上下方分别是两背相对的鸟与鱼,在鸟的颈部和鱼的头部叠压着一只箭状物。
这些奇妙的图案传递了什么信息?有学者认为,这表现的是分别以鱼和鸟为祖神标志的两个部族,联盟形成了鱼凫王朝,图案中的“鱼”“鸟”就是鱼凫王朝的徽号、标志。另一种说法则认为金杖上的鱼鸟图,象征着上天入地的功能,是蜀王借以通神的法器。
除了金杖外,目前为止三星堆还出土了10个金面罩。这些金面罩的造型与青铜人头像相似,据推测这些面罩应该是从青铜人头像上面剥离的。
相同外形的金面罩在成都的金沙遗址也有出土,不过三星堆与金沙两个遗址出土的金器既有相同也有不同。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朱章义介绍,金器外形大致相同,但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器无论从数量还是体积,都高于金沙遗址。
本次展览中,金沙遗址也亮出了自家的代表文物——四节玉琮。朱章义介绍,这是一件仿良渚时期的玉琮,也是商周时期最大、最精美的一件玉琮。其外观呈方柱体,外方内圆且中空,方形凸面开横槽,分开共有四节,故称四节玉琮。此件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都很高,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
互动多多 观众可给文物起名
开展首日,记者发现几件文物下方除了标识牌以外,还设有二维码,扫描后,观众可以给文物起名字。
这是本次展览的一个互动设计,展览策展人、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高红清介绍,文物的命名主要依靠文献的记载和考古信息,而三星堆文物十分奇特,“目前关于古蜀文明的文字记载相对较少,所以我们挑选了展览中的五件文物,在下方张贴二维码,观众可以给对应的文物起个自己喜欢的名字。我们也希望用这种方式提升观众参与度。”
古蜀文明神秘且令人向往。高红清介绍,本次展览向观众介绍了三星堆与金沙的关系。可以看出,金沙文化是古代蜀国都城从三星堆迁徙到成都后建立的,是古代蜀国文化的另一座高峰。展览的另一条脉络向观众展示了三星堆与金沙,跟同时期中原的二里头和商代的文化关系,以及跟周边的陕西、甘肃、云南等地同时期的文化交流。
本次展览共汇聚了12家博物馆及文博机构,极具古蜀文明特点的文物265件(套),展览将持续到今年10月10日。
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展览不仅是古蜀文明的一次精彩展示,更是首都博物馆探索“展览+文创+文艺”策展新模式的一次全新尝试。展览期间将推出AIGC科幻微短剧《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将神秘的古蜀文明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带领观众走进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未来世界。该剧将于7月中旬在短视频平台精彩上线。博物馆共享大厅地下一层的“奇遇三星堆”VR沉浸展览,也将通过VR技术带领观众走进神秘的古蜀国,沉浸式体验古蜀文明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