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苏雅
2023年,北京医药健康产业营业收入达9761亿元,一批前沿技术企业及创新医疗器械、创新药涌现。新的发展路线图正在铺展,刚刚发布的本市第三轮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提出:到2026年,本市医药健康产业总规模达1.25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每年100亿元以上。昨天,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新一轮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进行解读。
医药健康将实现万亿级产业跃升
“医药健康产业是助推北京创新发展的‘双发动机’之一,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继红介绍,本市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已经进入第三轮。此前,两轮行动计划分别在2018年至2020年、2021年至2023年实施,为北京实现医药健康万亿级产业跃升奠定了扎实基础,推动医药健康产业成为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坚实力量。
在北京,中关村生命园、大兴医疗器械园等7家高品质特色园区已经形成。从2018年至今,一批全球顶尖科学家创办的医药健康前沿技术企业涌现,上市企业数量新增50家,超过前些年的总量,累计达到84家;创新医疗器械、人工智能三类医疗器械、创新药等创新成果正在持续产出。
自2014年启动的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则推动医务人员、科研人员以临床问题和临床需求为导向,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市卫健委副主任李昂介绍,十年来,该专项的成果已推动494项诊断方法、877项治疗措施优化,制定或更新诊疗指南57部,申请专利600余项。
新一轮行动计划将强化原始创新
《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6年)》明确了多项任务目标:到2026年,本市医药健康产业总规模达1.25万亿元;实现引领全球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5至8项;新建1至2家研究型医院……届时,本市医药健康产业承载力将进一步提升,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医药健康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新一轮行动计划已经启动。张继红表示,接下来,本市将强化原始创新,依托首都医科大学等优势创新主体,再布局一批主体多元、机制灵活的新型体制机制的研发机构。同时,将聚焦新兴技术领域,催生具有颠覆性、引领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并打造5至10个高水平基础与临床结合的研究基地,推动从研究到应用的转化。
科技创新还将与医保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与药品流通体制改革联动。通过研审用联动的全流程服务机制,本市创新药械研发上市脚步将进一步加快,并将支持创新药械“走出去”,在全球注册上市和销售,提高北京创新成果在海外的影响力。
市经信局副局长潘峰介绍,近5年来,本市医药健康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实现正增长,2023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4.6亿元,是2018年的4.5倍。
前沿科技为医药健康带来新机遇
“人工智能技术为医药健康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北京拥有良好的人工智能创新基础,我们要抢抓机遇。”张继红说,接下来,本市将加快医疗大模型落地应用,先期推动面向药物研发、医疗辅助、辅助诊疗、健康管理和中医药等5类场景的医疗大模型开发和落地应用。
脑机接口作为生物智能与机器智能融合的关键性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近期,北京在这一领域也屡获突破。清华大学团队与宣武医院、天坛医院合作,在脊髓完全性损伤患者中,率先开展无线微创脑机接口临床试验,实现了自主喝水等脑控功能,抓握准确率超过90%。
“北京在基础研究、临床、审批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将得到重点发挥,并从技术突破、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等方面做好布局和服务。”张继红表示,在脑机接口研发过程中,本市将推动医疗机构与高校院所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并建立适合脑机接口系统的技术检测服务平台,发挥国家医疗器械创新北京服务站的作用,前瞻做好监管技术研究,进一步补齐产业链关键要素,加快产出一批服务国家科技战略、解决临床需求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