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祺瑶)昨天,2024年北京市中小学生“健康一起来”阳光体育运动启动。各中小学将开展体育课堂质量提升、每天体育锻炼时长落实计划、倡导早锻炼和午锻炼等8项具体行动。市教委介绍,6大类159项体育比赛和活动将贯穿全年,多措并举引导学生上好体育这门必修课。
“体育锻炼正逐渐成为青少年成长路上的必修课,孩子们身体更好了、笑容更多了。”市教委副主任王攀介绍,近年来,本市高度重视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深入推进“双减”,以体育评价改革为切入点、以学生身心健康为突破口,促进五育融合和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使学校体育做到“区区有品牌、校校有特色、班班有比赛、人人都参与”。今年,本市启动阳光体育运动8项具体行动,进一步丰富校内体育供给,拓宽实践平台,改善体育教学,保障学生锻炼时间、提升育人实效。
所有中小学将开展体育课堂质量提升行动。义务教育阶段落实每天1节体育课,高中阶段每周3至5节体育课。各校将聚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增加游戏、比赛等环节,打造高质量体育课堂,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提高能力、体验成功。市教委还倡导学校开设早锻炼和午锻炼活动,让体育赋能学生的学习生活。“早锻炼时间,学生随到随练、随到随玩。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陆续到校的学生提供活动保障。”王攀说,午间运动配合体育课、课间操、大课间等,“化零为整”丰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
学生要确保每天“1+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长。市教委明确,学校要落实每天校内1小时体育锻炼要求,倡导家长帮助学生制定家庭体育锻炼计划,落实每天校外1小时体育锻炼。同时,学校每天要安排至少25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要安排不少于45分钟的课外锻炼;因地制宜利用好课间10分钟,引导学生走出来、放松身心、缓解疲劳。课后服务也要更多地用于学生自主开展体育活动。
本市还将建立健全市、区、校、班四级校园体育联赛机制,促进各类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全员化、常态化、品牌化;开展体育锻炼趣味提升行动、特色品牌提升行动,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各区各校还将开展体育文化浸润行动,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提升体育文化感召力。学校还将和社会“牵手”,在节假日向师生家长有序开放体育场地设施,和社会体育场馆合作开设体育课程,引导家长投入健身行动、参与亲子锻炼。
为落实阳光体育行动,海淀区率先公布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工作方案。该区教委主任杜荣贞介绍,各校将开展全员跑步运动,推进“三大球”等球类运动发展,丰富课外体育活动,推进学校体育特色发展。该区还将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校园体育中的应用,推进智能操场、运动角、智能器械等建设,以科技赋能学生体育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