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931期 >2024-05-20编印

大运河博物馆为京津冀博物馆固定展厅
京津冀三地博物馆携手亮宝
刊发日期:2024-05-20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讯(记者 张群琛)一场展览,可以纵观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日前,“燕赵乘春复此行—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展”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内主楼3层的11、12展厅亮相,该展览由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河北博物院共同主办,通过398件(组)文物,展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变迁。同时,展览用到的11、12展厅将固定为京津冀博物馆展厅。

“燕赵乘春复此行—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展”以时间线为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西周初定燕都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一带,自此拉开了北京的建城史。一旁的展柜中摆放着北京地区考古发现的最大青铜礼器——堇鼎,虽然展出的是复制品,但是从这件距今3000多年的文物四周可以看到雕刻精细的连体兽面纹,而且兽面纹中雕刻的饕餮呈舞爪之势,代表了北京地区青铜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

再往展厅深处走,可以看出古代京津冀“首都圈”形成的历史。辽南京和金中都在北京建立,正式开启了北京地区的都城史。首都博物馆馆藏的赵德钧及妻种氏墓志拓片,则记载了后唐时期的卢龙节度使赵德钧对于北京房山良乡、河北廊坊三河的运河治理。而呈直隶顺天府良乡等州县得雨清单,记载了清朝嘉庆年间直隶总督胡季堂向皇上上报的直隶顺天府辖区各地的雨情。此外,《热河全图》四条屏、《天津行宫图》等文物不仅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再现了京畿地区特有的城市关系与城市功能。

本次展览策展人、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筹备处副主任张杰介绍,“燕赵乘春复此行—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展”按照时间脉络分为了三个单元,展览主题是向观众们介绍自古至今京津冀三地地缘关系、文化关系以及城市圈之间的相互依存。“从古代京津冀首都圈的形成,到近代以城市功能分工为基础的城市群形成,再到新中国成立后京津冀三地的行政区划,奠定了目前的基础。”

想要了解古代北京与周边地区的关系,直隶和顺天府就尤为重要。展览中,张杰选择利用档案介绍。我们嘴上常说的“老北京城”其实就是顺天府下辖的宛平县与大兴县,而顺天府管辖的地区又是当时直隶总督管辖的范围,所以上文中提到的呈直隶顺天府良乡等州县得雨清单中,顺天府一栏中没有大兴县和宛平县;而涉及粮食、财政等重要事件时,直隶总督的汇报中就会出现大兴县和宛平县。“这体现了首都圈及各省之间的关系。”张杰说。

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白崇介绍,北京市目前有备案博物馆226家,还有类博物馆27家,总计253家各类博物馆,实现了每10万人拥有1.2座博物馆。“北京市拥有博物馆的数量,在全国的城市中排名第一。”

白崇介绍,目前北京正在全力打造博物馆之城,首先要打造全域的活化博物馆,将博物馆的发展和城市融合起来;其次在博物馆比较集中的地区,打造重点的文博区和文物区;最后就是提升博物馆的文化品质。

启动仪式上,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河北博物院共同签署了《京津冀博物馆联盟倡议》。此外,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主楼3层的11、12展厅将固定为京津冀博物馆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