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摄影 唐建 常鸣
本报记者 李祥
在时间的长河里,四季之趣一直给予着通州人深厚的馈赠。
春趣:感受万物复苏
水是景的灵魂。多河富水的通州春色旖旎。人们对春色的喜爱,早已渗透进骨子里。
正月一过,春天的脚步就近了。繁华的运河商务区环抱下,西海子公园闹中取静。逛西海子公园,是几代人记忆深处的春趣。
20世纪90年代,李振就读于南关小学。每年的春游几乎都是在西海子完成的。“再过些天,三四月份时最美。”在日记里,李振对西海子的描写逐年精致起来。
“一开始只知道用‘美丽’之类的词来形容。”年龄渐长,李振观察得更为细致:清澈的湖面上,燃灯塔的倒影若隐若现,与楼阁绿树交织成一幅绝美的江南水乡图景。之后,日记里出现了更多的活动。“电动小火车、转椅、秋千……”李振回忆道,“有家长带着还能去划船。脚踏船、双桨船都玩过。”
西海子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通州最古老的公园之一。2016年,西海子公园启动闭园改造。2018年,大门再次敞开时,公园已由11公顷扩大至23公顷。每到春天,运河商务区的水乡画卷就会向世人开启,折射出这方土地古往今来的勃勃生机。
从西海子出发一路向南,大运河畔千年前的“春水捺钵”遗迹尚存——
永乐店镇德仁务后街村西侧,围栏围住的土坡已有了些许绿意。西侧的广场上,村民会在这里晒着太阳。村支书张孝立每天经过这里都会看上一圈,确认无误后安心离开。“这是区级文保单位,”张孝立边走边介绍着这个“宝贝”,“辽代的晾鹰台,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晾鹰台,是辽、元两代为猎水鸟而设置的场所。《通州志略》载:“晾鹰台在县(漷县)西南二十五里,前代游猎驻跸行殿,遗址尚存。”历史上,通州还曾有呼鹰台、放鹰台,不过具体地址难以确定,如今只剩下晾鹰台了。
通州本土没有养鹰的历史,这鹰从何来?古人为何在此捕猎?猎物是什么动物?带着一系列的疑问,记者找到了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教授陈喜波。陈教授说,这些问题要从《通州志略》中的“前代”两个字说起。
前述引文中的“前代”,指的是辽代和元代。五代时,后晋皇帝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献给契丹,北京地区就纳入辽朝版图。契丹人是游猎民族。辽朝贵族有“四时捺钵”制度,就是一年四季都在相对固定的地点进行狩猎活动。这个行为在契丹语中称为“捺钵”,含义类似于汉语中的行宫。
陈喜波说:“春捺钵就是去水边猎水鸟。当年辽朝和宋朝连年征战,今北京附近属于前线,所以当时主政的萧太后和她的儿子辽圣宗就来到北京地区指挥战事。每年春季,辽代帝后需要游猎,而通州南部当时有一片大湖,春季水鸟特别多,便被选为临时的春捺钵活动地点,于是就建造了放鹰猎水鸟的晾鹰台。”
这个被选中的场所,叫做延芳淀。一个“淀”字,将人们的好奇心拉到了历史的更深处——古时通州水多到出现了“淀”吗?
“那时候,延芳淀方圆达百里。”陈喜波介绍,通州南部处于永定河冲积扇和潮白河冲积扇结合部位,地势低洼,众水汇聚,可以说河沼遍布。辽代时这里出现了面积广大的湖泊,春季水鸟集聚,因此辽朝皇帝便来此打猎,并命名为延芳淀。据考证,延芳淀在辽代时涵盖了今漷县、于家务、永乐店、马驹桥、张家湾南部一带。
每到春季,北上的候鸟在这里歇脚捕食,延芳淀就成为天鹅、大雁、野鸭的天堂。彼时,湿地的垄岗高地之上,皇帝的豪华宫帐也搭建起来。连绵数里,护卫禁军的营帐外旌旗飘飘。在春水捺钵进行到最精彩的“海东青拿天鹅”时,放鹰台、呼鹰台和晾鹰台就成了最繁忙的地方。台子上的人们相互配合,春水围场上空,天鹅与海东青则上演着生死较量……
如今,血腥的厮杀场面不再。岁月静好中,人们有了更和缓的方式拥抱春天。
风轻日暖,梁德福老人在西集镇的田地里抡起了自己制作的风车。微风吹拂,风轮唰唰旋转,泥鼓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通州大风车2007年被评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其他风车不一样的秘诀,就在这悦耳的声响中。
梁德福生于1955年,是通州有名的“风车大王”。祖辈以制作传统风车、风筝为业,他是第四代传人。“风车是怎么来的呢?说是有个剃头师傅,正月十八在白云观遇见一个道士。道士拿秫秆给他做了一个会转的轮。风吹着一响,本来生病的家人一听,病就好了。所以风车以前也叫吉祥轮,民间寓意驱邪避难。”
梁德福告诉记者,通州大风车制作起来有近五十道工序,其中对制作泥鼓的土最为讲究。选好泥鼓土不能立即使用,得堆放一段时间放土气。土性稍变后过筛,筛出僵石杂物。将泥浆过滤、沉淀后掺进纸屑搅拌,才能滋润好用。开始制作时,把泥做成标准大小薄厚一致的鼓帮,放在外面阴干,大约需3—5天。鼓面用比较薄的牛皮纸裁成比鼓帮稍大的方块。粘鼓面时要绷平,松紧合适。鼓面敲打的地方要贴双层,一是发音有颤音好听,另外耐敲击。
独特的泥鼓区给了通州大风车独特的性格。每当春风吹过风车,“哗啦哗啦”的响声仿佛春天在演奏动听的音乐。
“这响声我听了几十年了,还没腻。”梁德福笑呵呵地说着。这位几十岁的北京民间玩具工艺大师满脸童真。田野间的风车独奏曲,或许早已成为老人与祖辈对话的钥匙。
夏趣:遍赏世间繁荣
炎炎夏日,酸梅汤、雪花酪、红果冰在老北京眼里最是解暑。可在石大爷眼里,西海子冰窖的小冰块才最是难忘。
“西海子公园外,不远处的鱼藕社,远远看着冰窖大棚有四层楼高呢!”石大爷只记得传言说这处老冰窖是清末一个姓李的人建的。1960年后的三年间,老冰窖由一位军人接手。之后,鱼藕社接手经营了20多年。最后由通县市政管理委员会接管,迁到商业街北口外。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冰窖才停业了。
用冰是在夏天,但打冰得在头年的三九天。在冰面量出能裁出多少块冰。划块要宽窄一样、大小均等,冰面上要有清晰的划线。采冰要使冰镩,这是专用的凿冰工具,头部尖,有倒钩。用冰镩把冰凿成一块块,每块冰大约二尺长一尺宽,厚度约一尺。冰要先从远的地方开始打起,一排一排退着打,一直到出冰的河边或湖边。不过入窖时,就要从窖口最远处码起了。
据老人说,为了不让冰块粘连,要用稻草分开。完工后要埋土封住窖口。到了第二年夏天,打开冰窖,开始外卖。“卖水产的、卖汽水的,饭馆、医院都要排着队去买冰,场面非常火爆。”跟着运冰车到了地方,孩子们就等着老板分冰了。“分割冰块的时候总会掉下来一些冰块,小孩就一哄而上抢了放在嘴里,那叫一个凉快。”
四溅飞落的小冰块在孩子们眼里如珍宝一般。冰块带来的凉爽也封存了愉快的童年记忆。
冰只能给小部分人解暑,水却能在夏季惠泽所有通州人。
通州域内河流纵横,下河洗澡就成为夏天最开心的活动。一到夏天,孩子们就会跳到河沟里嬉戏。不会水者在离岸边不远处“打扑通”练“狗刨”。“会水的可就自由了。”石大爷边说边比画,“踩水”的举着衣服晃着身子,水无论多深,只能到他们的肩膀;“扎猛子”的高举双腿,屁股朝天往下扎;“漂仰”的人双手用力推水或双腿蹬水,有时干脆什么动作都不做,就在水面儿仰面朝天地漂着。
除了戏水,赏景更是不可错过。著名的通州八景之一——“柳荫龙舟”就定格了夏天通州城北温榆河黄船坞处的盛景。
据明嘉靖时的通州志记载:这里设置了一个皇船码头,专门停泊皇亲贵胄的船只。为皇帝运输江浙锦缎、绣品等物资的船只也在此停靠。因此俗名叫“黄船坞”。在黄船坞内,绿柳低垂,柳荫下停泊着彩饰龙凤花纹的黄色船只千余艘;河水清澈见底,河床平整,鱼虾成群,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景观——柳荫龙舟。
今天的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柳荫码头片区,便是复现了“柳荫龙舟”的盛景。2022年,京冀两地通航,这里成为大运河(京冀段)游船码头。
盛夏的北运河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摄影爱好者谢非非是最早一批坐上游船的人。“一艘古香古色的游船从视野中从容划开水面,与远处的现代化楼宇相映成趣……”从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开始,经过西海子公园葫芦湖、运河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等核心景点。绵延十余公里的绿树碧水,削弱了盛夏的炎热。
秋趣:乐见五谷丰登
金秋时节,通州西槐庄村科技小院里一排排冰淇淋萝卜长势喜人,一颗颗紫色圆润的大萝卜已破土而出。随便选一颗展示萝卜咬一口,那叫一个脆甜清爽、水分充足。村书记姜学武说:“10月底,这些露天种植的萝卜就能采摘售卖了。估计产量能达到每亩3000斤,丰收肯定是没问题的。”
种出好萝卜不容易。“我们这环境好,没有工业污染,土壤肥沃,用的是农家肥和深井灌溉。这些都是出品好萝卜的基础。”西槐庄村为河道泥沙淤积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非常高,营养元素丰富,泥沙的孔隙度高,土壤疏松透气,的确为萝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姜学武越说底气越足,“而且我们这从明清时起,就有种植萝卜的传统。”
不仅是西槐庄萝卜,张家湾葡萄、永乐店山药乃至玉米小麦等大田作物,在通州的种植历史都动辄百年。其实,富饶的大地上,丰收的喜悦跨越了岂止百年——
在宋庄镇菜园村,自1972年起就陆续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穿孔石斧、商周时期的灰陶袋足鬲、春秋战国的夹砂红陶深腹鬲、汉代的红灰陶片、北朝的酱釉瓷罐以及唐代白釉瓷片等。这些出土器物显示,菜园遗址从新石器时代延续至唐代。之后的40多年来,在宋庄镇菜园村、梨园镇、三间房等地还陆续出土了各种石器,种类有斧、铲、凿、研磨器等,加工工艺包括磨光、穿孔等。
这些遗存表明,自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通州地区持续出现人类活动并伴随农业生产,其富饶的土地供养了持久的农业活动。
千年来,每逢秋季作物成熟,农民的喜悦背后,都是一整年的丰衣足食。
直至今日,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种地已不再是简单的面朝黄土背朝天。
在西槐庄,田地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和专家教授。科技小院通过品种对比与遴选,在村里大面积推广种植冰淇淋萝卜,还试种了新品种紫秀。数字化种植大棚里,农户操作屏幕就能监测大棚蔬菜生长和环境情况,智能虫情监测系统更让农作物远离病虫害。姜学武说:“有了这些环境指标,再加上不同阶段作物的需求,我们就能合理施肥灌溉。有什么问题,农户都能和专家直接通话请教。我们村的农业有了科技助力,相关收入有望突破百万元大关。”
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不远处的于家务种业园区。
在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航天育种核心示范基地里,茄果类、瓜果类、浆果类、能源草类、观赏草类和花卉等新优品种及组合种类繁多。“我们每年都会在基地展示近1000个农作物品种。这些品种都是经过数月‘太空之旅’的种子培育而成的。”负责人刘红磊介绍,目前神舟绿鹏已经成功选育出航天辣椒、航天甜瓜、太空芦竹、太空树莓等植物新优品种40余个。北京、河北等多个产区已进行示范种植和产业化推广,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去年秋天,第三十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在种业园区举办。包括航天育种在内的多项高精尖育种成果在大会上亮相。种子的丰收让通州成为整个行业的焦点。
历经春播夏长,秋风吹来时,田野飘香。从简单的穿孔石斧,到复杂的种子培育,勤恳的劳动都会换来丰收的喜悦。从仓廪充足,到农业振兴,农民的“小丰收”换来了农业的“大跨步”。
冬趣:祈盼来年平安
“咚咚锵、咚咚锵……”
春节临近,漷县镇张庄村龙灯博物馆后院锣鼓喧天。两条雄伟矫健的蓝龙随着鼓点时而腾空、时而翻滚,在舞龙人精湛娴熟的手法下柔美舒展。
“这时候排练任务最重,因为会被邀请出去表演。”运河龙灯会非遗传承人谢兆亮休息时告诉记者。定睛看去,这里的“龙”大有不同。“运河龙灯”全长18米,造型上很特殊:方头大口、鹿角长须、猪鼻圆眼;与其他或红或金的“龙”不同的是,龙鳞是蓝色镶金边的配色。
谢兆亮的一句话就点醒了众人:“蓝色是水。我们这里临水啊,所以老百姓舞龙,就是为了祈祷让它少发水,祈祷来年少灾少难。”
张庄村的运河龙灯会已有近190年的历史。蓝色双龙是他们的特色,表演套路更是花样繁多。他们挖掘整理出了“龙翻身”“单挑龙把”“龙打挺儿”等十多种技法。
“当年,运河龙灯会在大运河一带十分盛行。通州就有六档,分布在沿河村镇。不过,唯有张庄村的运河龙灯会起始年代最久,并一直传承到今天。”谢兆亮详细介绍说,运河龙灯会每逢年节都要“起会”,也叫“走会”,祈福迎祥。
运河人家的冬天,深藏了对来年的愿景。锣鼓喧天,祈盼运河水患不再,平安生活开了个好头;巧手精制,受益运河沟通南北,“洪武豆腐”成了舌尖上的惊喜——
通州人的年夜饭花样百出。在一大盆的五花肉中间藏着一个“大丸子”,那食客一定不能错过。轻咬一口,首先传达到味蕾的是猪肉炖豆腐的鲜香;还没来得及细品,第二种味道已在咀嚼中袭来:鲜肉被豆腐裹着在浓汤中翻滚,清新和浓厚的猪肉、咸淡不同的豆腐在口中浑然一体。
这就是通州地区流传甚广的“洪武豆腐”,老百姓俗称“瓤豆腐”。这道菜已有600余年历史。据史料记载,瓤豆腐始于安徽古城凤阳。洪武十三年,朱棣就藩北平时传入古城通州。永乐十八年明成祖迁都北平后,瓤豆腐逐渐成为通州家喻户晓的小吃。
每逢隆冬,一家几口人围在一起分工协作。瓤豆腐食材很普通,主料就是豆腐和精腿肉。人们先把控好水的豆腐抓成泥状,在手心包入肉馅后团成豆腐团子。之后下油锅煎至两面金黄,即可蘸酱料直接食用,也可配菜蒸、溜、炖而食。食用方法很多,但这道菜的关键是豆腐泥包肉的创意。这样的做法,使得瓤豆腐入口鲜香弹牙,多汁软嫩。
精致的瓤豆腐为春节增添了不少团圆气氛。多少老人就是靠这手艺“拿捏”着远行儿女的胃。
冬季之趣,在于收藏和传承了无数愿望。
通州瓤豆腐制作技艺至今已传承五代。第四代传承人孙振洪将手艺传给刘燕红、仵会冬2名弟子,并创办了北京鑫农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推广耕读文化过程中融入瓤豆腐。如今,瓤豆腐制作技艺已入选第六批通州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