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维静
本版摄影 唐建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十年前的早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奋斗目标,发出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动员令”。
十年来,三地瓣瓣同心,协同建设安全行洪通道及生态走廊、加强水资源联调联控集约高效配置、推动旅游通航及水文化挖掘保护、促进水岸经济绿色发展,作为三省市跨界河流,北运河整体生态治理成效显著,京津冀水资源保障及集约能力持续提升,区域洪水协同防御能力显著提高,“人水和谐、水城共融”的崭新画卷在“京津冀一体圈”次第展开。
水生态篇
边界压茬合作 “分段治水”变“全域同治”
春夏之交,天气晴朗,如果您来到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登上大光楼,放眼向北望去,北运河、温榆河、小中河、通惠河、运潮减河等五条河流交汇形成的广阔水面会令您的眼界豁然开朗。
京津冀三地之间贯穿的这条绿色绸带就是北运河,即京杭大运河京津冀段。北运河隶属海河流域,全长142公里,流域面积6166平方公里,河道发源于北京军都山南麓,流经河北香河,于天津入海。横亘三地的北运河承担着流域内防洪、生态、水资源、水环境的重任,同时还担负着运河两岸水岸经济、绿色转型、宜居宜业、协同发展的基础支撑。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这十年间,生态治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协同治水保水序章初成。北京市北运河管理处水环境管理科科长王子龙介绍,2021年,三地建立“跨界河湖长”,开启了边界压茬合作,“分段治水”变“全域同治”,跨界河流在机制上实现同管共护。
三地按照标准加强环境保护,建立水污染联防联控网络。北京连续实施“三年治污行动”,开展“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清管行动”“河长制”等一系列碧水攻坚举措,从小流域入手综合施策消减入河污染物。同时,启动河道生态管护,统筹做好岸坡、水域、水生植物综合治理,不断修复完善河道的生态系统。科技赋能水务,水环境侦察兵、新型水草切割收集船等水务新技术、新工艺,大大推动传统水务向新型智慧水务转变。
十年间,北京市流域污水处理率从70%提高到97%,北运河干流出境水质由劣Ⅴ类水体逐步提升并稳定到Ⅳ类,个别月份可达Ⅲ类,水生态健康指标持续向好。通过生态河岸、增殖放流、科学修剪水草等方式,完善水域生态系统,持续提高河道修复及自净能力。水生态的改善使北运河成为候鸟迁徙的驿站和栖息的乐园,监测发现国家二级濒危珍稀植物四角刻叶菱等珍稀水生植物35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青头潜鸭、鸟中大熊猫中华秋沙鸭、鸟中国宝东方白鹳等国家珍稀鸟类206种,鳑鲏等鱼类20余种,对水质要求很高的虾类也开始出现在北运河,优良的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北京重大政治及经济活动的成功举办及良好运行。
河北香河、天津武清段的北运河水质通过上下游左右岸的综合治理,河道水质也稳定达标,河岸水草丰茂、鸥鹭翔集,一派生机盎然。三地水生态环境大幅改善,有力助推区域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沿线城市的品质及韧性。
水安全篇
京杭大运河百年来连续三年全线通水
管理好水资源,保一方平安。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在水资源严重紧缺的情况下,三地统筹降雨、地表及再生水多水源联合调度,协同理念、时间及标准,实施了跨界河流复苏行动。京杭大运河百年来连续三年全线通水,适时适地统筹配置北运河流域水资源,上下游、干支流贯通流动,丰水季滞蓄存补,枯水季维持生态基流,流域内河流沟汊全年有水河长和通水时间有效增加,河道休养生息自然恢复,生态涵养、防洪、水环境等多种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与改善。
港沟河位于跨市域的国考水质监测断面,过去除了春灌期间河道有水,平时基本上是死水或者干河。为了改善河道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北运河管理处与属地环保、水务部门及河北省香河县水务局、天津市武清区水务局等多家联动,首次建立北运河京津冀供水动态保障机制,对港沟河等河道进行生态补水。“我们动态调整运潮减河、北运河配水流量,将干流大流量输水转变为水网小流量补水,确保支系水道水体流动。”北运河管理处副主任周洪利介绍道,“通过此次联动补水,惠及了京津冀沿河3万余居民,不仅使沿线农业供水的紧缺状况得到了有效缓解,河道水环境也变好了。”
一条水系,串起了京津冀的血脉,更联动着三地的防洪责任。这两年,北京、河北启动北运河综合治理工程,上下游对防洪疏浚、生态景观等标准进行了统一,河道整体的行洪能力及堤防标准得到大幅提升;“通州堰”防洪工程,构筑“上蓄、中疏、下排、有效治洪”的北运河防洪布局,通过上游的尹各庄、北关分洪枢纽等工程统筹调度过境和本地洪水,与下游联防联控保障沿河城市防洪安全。
在北运河管理处调度运行科科长王云海的手机里,有一个名叫“京津冀防洪通航水情信息”的特殊微信群,群里除了本单位的工作人员外,还有来自廊坊市水利局、香河县水务局、武清区水务局、宝坻区水务局等多家单位的同行。“这个群原本是为了保障大运河京冀通航建立的,起初群很小,后来加入的单位越来越多,在去年汛期的典型降雨中,就发挥了巨大作用。”王云海说。
去年,为应对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保障北运河防汛安全,北运河管理处于下午4点多提高了杨洼闸的闸门开度,加大下泄流量,工作人员随即在群里通报了变闸信息;仅5分钟后,香河县水务局就据此对杨洼闸下一级的北运河香河段曹店橡胶坝进行两次降坝操作,总计下降60厘米;又过了10分钟,再下一级的青龙湾减河泄洪闸也分两次提闸,提请相关单位注意水情变化……“下午5点,廊坊水文勘测研究中心就出了一个水情快报,也就半个来小时的时间,京津冀这一串单位就都‘串’起来了,水情信息得到了高效传递。”王云海说。
京津冀三地通过强化信息共享、加强三方协同与洪水防御联动,进一步筑牢区域防洪安全堤坝。一系列措施在去年汛期发挥出巨大作用。其中,北京以流域为单元,统筹实施预报预泄、拦洪蓄洪、调洪错峰、控泄滞洪等调度措施,提前24小时启动I级应急响应,提前36小时腾出蓄洪空间1800万立方米,精准有序调度上游36座水库拦蓄洪水4.2亿立方米,首次启用永定河大宁水库和滞洪水库,推迟洪峰到达下游时间19小时,为冀津两地实施各项洪水调度争取了时间和空间,永定河首次实现特大洪水不决堤、洪水不进城。
水文化篇
尽享“水岸互动” 运河串联生活新模式
“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历史上京杭大运河漕运繁盛,滋养了两岸经济发展和沿河百姓。伴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及京津冀协同一体化的持续推进,2019年北运河通州城市段11.4公里河道实现旅游通航,2021年北京市境内40公里河道全面通航,2022年北京、河北交界处的杨洼船闸落成,打通了与河北的通航节点。上连北京通州、下接天津武清的河北香河段,同时完成了桥梁改造、河道生态及码头建设,实现与北京区域20公里旅游通航。如今,京津冀形成了假日休闲旅游的核心产品体系,打造北运河航旅枢纽和区域休闲旅游目的地,让游客尽享“水岸互动、昼夜皆美”的假日休闲新体验。
流淌着的大运河,宛若一条时光轴,串联起一处处历史遗存和现代都市风光。2023年北关分洪枢纽部分区域纳入北京(通州)大运河5A级文化旅游景区,有着近500年历史的大光楼,1400多年的漕运航标燃灯塔,700多年的文庙、三教庙、紫清宫,与京杭大运河北首的土坝、石坝码头及现代水利工程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与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遥相呼应,展现出古今同辉的运河气韵。同时,沿河建设的河滨慢行系统,构建出“人在绿中游”“绿道绕城走”的城市生态绿道网络。
运河开漕节、灯光秀,持续擦亮“大运河文化游”品牌,冲浪、皮划艇、龙舟赛等体育活动更是给古老的运河增添了现代活力,大运河音乐节、运河马拉松等活动让“走大运”成为都市人的生活新方式。无论是在公园锻炼的市民,还是运河泛舟畅游的游客,都正在享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变,运河串联起古今新业态下的生活新模式。北运河两岸“一轴、两带、两山、十三节点”的旖旎风光及河道水生态治理成果,铺开一幅“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画卷。
大运河“通达千里,运化古今”,承载着众多历史古迹、民俗文化和民族记忆。北运河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梁纽带,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治河护水、水岸经济、文化旅游领域全方位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匠心独运丹青手,千里运河起宏图。十年治水,跨界河清水长流;十年奋进,运河文明源远流长。未来已来,京津冀正全面加强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管理等领域的全方位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