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耀飞
于家务回族乡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南部,地理位置优越、生态资源禀赋良好、农业科技领先、文化历史悠久,是北京市五个少数民族乡之一,也是通州区唯一的少数民族乡。
作为民族之乡、生态之乡、文化之乡,于家务回族乡也是新兴的种业之乡。近年来,于家务回族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民族工作“五大任务”,贯彻落实“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要求,坚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乡村振兴“双融合 双促进”,抓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做优做强现代种业,发挥种业园区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各族群众共同富裕、共享美好生活。
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创新推动“主心骨”
作为一线作战部,乡党委主要任务是调动各方力量、发挥各方面优势共同做好民族乡各项工作,以政治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各类资源,邀请专家学者出谋划策,对照中央一号文件、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定方向、找路子,明确种业园区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
强化党建引领,与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等党支部签订校(院)地党建共建合作协议,构建互享资源、互补优势、互助发展、互惠共赢的党建工作新格局。
坚持把发展建设作为凝心铸魂“驱动力”
2011年7月,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正式挂牌,历经十余年培育发展,已成为首都农作物种业创新主体最集聚、人才最集中、要素最活跃的重要平台,先后被科技部、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基地。
以科技赋能激活产业发展动力,园区内聚集多种创新要素,多项“卡脖子”技术取得突破。紧盯农业高精尖领军人才,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建立国家玉米改良中心等15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2023年9月,成功举办第三十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展示产业振兴成果331项,现货交易和合作签约总金额达到8.7亿元,提升了于家务回族乡种业实力,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民生福祉“同心结”
于家务回族乡锚定种业富民强乡目标,带动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园区通过种业引领做精做强精品蔬菜、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2022年,在北京市民族宗教委支持下开展了大棚改造提升项目,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增强种业对周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持续推进“土地联社”联农分红机制,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发展“一村一品”,果村芹菜种植产业项目荣获全国第十批“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
积极打造村级产业品牌,2020年10月,富各庄村成立副中心首家科技小院种植食用菌,走出了“党组织引领+党员示范带头+群众积极参与”的产业发展新路径,各族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坚持把宣传教育作为团结奋进“催化剂”
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于家务回族乡利用春节、民族团结日等重大节庆,组织开展“村晚”、民族小车会、写春联送祝福等传统文化活动,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华传统“孝德文化”为抓手,开展“追寻与呼唤”家风家训家规提炼系列活动。持续开展重阳节金婚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
如今的于家务回族乡,产业兴盛、群众增收、社会和谐,各民族并肩共同创造美丽美好新生活,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民族团结绚丽之花开遍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