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心天蓝水清生态美。记者 唐建/摄
本报记者 田兆玉
天蓝、水清、生态美。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通州区细颗粒物(PM2.5)累计浓度44微克/立方米,同比降幅15.4%。累计优良天数73天,同比增加14天。
“副中心蓝”的背后,是“每一微克”的不懈努力——持续深化大气污染攻坚行动,提升扬尘精细治理成效,推进氮氧化物深度减排,深化挥发性有机物全过程治理,多措并举打造天蓝、水清、生态美的城市新面貌。
以0.1微克为标准保护副中心蓝天
记者日前从区生态环境局了解到,2024年一季度,通州区坚持攻坚克难,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细颗粒物(PM2.5)累计浓度44微克/立方米,同比降幅15.4%。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浓度分别为70、36、3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21.3%、7.7%和持平。累计优良天数73天,占比80.2%,同比增加14天,未发生重污染天气(扣除沙尘),同比减少4天。
副中心蓝天增加的背后,是全区高位统筹推进和高质谋划实施的深度结合。今年以来,通州区委、区政府紧抓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推进和突出问题整改,以严密工作部署切实传导压力、调优资源;区委生态环保督查办围绕环保领域突出问题派发提示函,以区纪委监督问责利剑倒逼责任落实。
着眼“0.1微克”行动示范区建设,制定《通州区2024年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计划暨0.1微克行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治理。同时,各街道乡镇研究编制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工作方案,深入落实“一镇一策”精细化举措。
扬尘也要精细化治理
扬尘是北京市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之一,扬尘对PM2.5贡献占比接近3成。为持续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结合季节性污染特点,区生态环境部门实施《通州区2024年扬尘治理百日攻坚方案》,综合施策深挖扬尘减排空间,与多个行业主管部门开展扬尘百日攻坚联合督导,强化典型问题曝光,对扬尘违法行为形成震慑。
北京市大力推广绿色建造工艺,加大基坑气膜、天幕等全密闭施工方式试点推广力度。正在建设中的北苑家园中心施工现场,基坑气膜已经搭建完毕,完全“罩”住了施工中的基坑,这也是目前北京最大、副中心首例“基坑气膜”。据悉,这种施工作业方法能够有效消除基坑作业过程中的噪音、扬尘污染,打造低污染、低扬尘基坑工地。
在扬尘治理中,区内多个单位持续发力。一季度,区住建部门开展施工现场扬尘治理执法检查510余项次,打造“绿牌”工地共15家。区城管部门检查资源化处置场所30余家次,整改环境问题130余处。区城管执法部门查处渣土车140余起,查处违规工地200余起。区园林绿化部门完成“揭网见绿”专项行动揭网面积接近11公顷。截至2024年3月底,全区裸地面积为2.7平方公里,同比减少50%。
新增新能源公交车91辆
建筑、交通、产业是城市副中心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占比99%,也是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研发应用的主阵地。“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是城市副中心建设便捷畅达的绿色交通的“三把尺”。
一季度,区相关部门新增新能源公交车91辆,国四营运柴油货车较2023年底减少72辆,启动通州区清洁运输示范区工作研究,开展零排放货物运输车队试点,完成充电桩备案项目6个,发放覆盖全区31家4S店新能源小轿车的汽车消费券,编制建筑垃圾渣土运输车辆新能源化工作实施方案及装修垃圾收运数字化管理工作试点实施方案,挑选135个试点小区(村)实施。
挥发性有机物全过程治理
通过控源头、深治理、强监管,通州区多个部门持续深化挥发性有机物全过程治理。
一季度,区相关部门抽查检测施工项目50余项次,对涂料、胶黏剂开展日常检查60余家次。完成一家公司重污染绩效升级,企业符合B级要求。进行区级清洁生产审核评估试点筛选纳入工作,确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4家企业名单。区生态环境部门检查涉VOCs排放企业150余家次,整改问题90余个;检查涉油气排放企业270余家次,整改问题60余个。区交通局检查点位24个,未发现疑似无证无照加油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