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云岭乡的香椿树已经发芽,将在探索林下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记者 池阳/摄
本报讯(记者 池阳)这两天,房山区霞云岭乡大草岭村的1000棵香椿树发芽了。您可能会问,香椿发芽有什么好稀奇?大草岭村的香椿有什么特别的吗?要回答这些问题,可能要从去年通州区建立“1+7”帮扶工作机制,选派干部赴房山区挂职开展结对帮扶工作说起。
“在去年的水灾中,霞云岭乡受灾严重。除了人员伤亡和直接财产损失外,乡内主要经济来源的农业种植产业也遭受了严重打击。”潞源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现挂职霞云岭乡党委委员、副乡长李昺介绍,霞云岭乡属于山区,平坦土地少、耕地面积小、耕种地块分散,乡里近年来以种植产业为核心,主要种植香椿、红肖梨、黄芩和茼蒿等作物。“灾情造成的水土流失对作物产生了很大影响,毁坏了很多香椿树和梨树。”
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进行,如何恢复霞云岭乡原本的种植产业成为了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重新补种受损作物是最简单的解决办法,但能不能将被动化为主动,借着这次机会对霞云岭乡的种植产业进行一次品种升级呢?说干就干,去年10月,通州区林下经济专家团队受邀深入霞云岭乡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考察建议和乡内专家领导共同研判,决定在霞云岭山区引进国内优质经济作物品种种植。
“在选择国内优质经济作物的时候,我想到了家乡的‘贡椿’。”李昺说的“贡椿”即太和香椿,唐代就曾作为贡礼,其中的黑油椿更是优质品种。考虑到当地居民本身就有种植香椿的经验,用黑油椿来替代原本香椿种类可以在种植阶段减少许多问题。霞云岭乡考察团很快组织起来,在去年12月前往安徽省太和县,从国内香椿良种聚集区学习当地香椿等特色培育种植产业的成功经验。
通过实地考察,考察团根据霞云岭乡山区实际情况,认真学习了适合本地的香椿优质品种的种植要素,并与太和县建立了常态对接机制和合作意向。2000株黑油椿种苗在霞云岭乡统一采购下从安徽来到北京,分配到大草岭村、北直河村和石板台村的村民手中。
“这批种苗是我们在今年首都义务植树日到来之际种下的,它们将作为恢复当地生产,增加种植产业收入的‘排头兵’进行试验种植。”李昺表示,这些发芽的香椿树不仅是通州区和房山区深厚结对友谊的见证,未来还将结合当地其他优势作物,在探索当地绿色生态建设和林下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