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关一文)昨天,2023京津冀跨境贸易营商环境协同发展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论坛上发布了持续深化京津冀跨境贸易营商环境协同改革的创新举措,推动三地口岸营商环境改革。三地将共同研究世行指标体系,共同梳理政策措施成效、开展企业培训,打造区域协同迎接世界银行国际贸易评价的典范。
此次论坛展示了京津冀三地携手改革创新,推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取得的丰硕成果。2018年以来,京津两市建立以主管市长为组长的联合领导小组,组建联合工作专班,统筹推进京津跨境贸易改革。京冀围绕大兴国际机场建设签署《京冀口岸合作框架协议》,与京唐港建立口岸数据合作。三地口岸管理部门签署《京津冀深化口岸合作框架协议》,天津港集团、河北港口集团签署《津冀世界一流港口联盟合作协议》。2023年7月,三地商务、口岸管理、海关、港口运营主体联合召开“京津冀口岸营商环境协同发展工作会”,研究破解制约口岸营商环境发展的障碍。
除了机制协同,三地也实现政策协同。围绕世界银行跨境贸易评价,京津联合发布8个公告,推出148项改革创新举措,世行跨境贸易评价的进出口合规时间、合规成本大幅降低,2021年比2017年进出口合规时间压缩187小时,减少73%,进出口合规成本降低755美元,下降54.4%,中国跨境贸易评价排名由2017年第97位提升到2019年第56位。2022年北京口岸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比2017年压缩76.17%、92.76%。今年1至7月,北京地区实现进出口值2.07万亿元,同比增长3.8%,高出全国平均增速3.4个百分点,实现进口、出口双增长,规模创历史新高。
在监管协同方面,三地海关联合开展“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等业务改革,优化集装箱监管方式。同时,建立京津冀海关保通保畅协调工作机制,确定257家“三关互认”重点企业,保障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服务协同方面,天津港完善内陆服务网络,已在京津冀地区设立40余个直营店和加盟店,在北京CBD设立“京津协同港口服务中心”;河北港口集团在京津冀地区设立14个内陆港,在北京平谷马坊成立“唐山港平谷内陆港”,在北京首发物流枢纽成立“曹妃甸港北京首发内陆港”。
此次论坛上,市商务局副局长李燕凌发布了五个方面协同改革创新举措,包括成立“京津冀口岸营商环境咨询委员会”,推动三地口岸营商环境改革;三地协同迎接世行国际贸易评价;推动建立京津冀口岸通关物流服务质量“同事同标”;协同开展跨境贸易中介机构服务质量评价;推进三地口岸通关物流信息共享共用。论坛上,2022年以来认定的3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总部获得授牌。截至目前,北京市已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30家、外资研发总部22家。
北京海关副关长王辉介绍,北京海关多项创新举措深化京津冀合作,包括支持三地空港“智慧口岸”建设和数字化转型;深化京津冀海运进口货物“船边直提”和出口货物“抵港直装”改革试点;支持京津冀区域协作开展中欧班列业务、拓展中欧班列线路;发挥大兴机场综保区的区位优势和“三区叠加”的政策优势,构建区港一体化监管模式;对真空包装集成电路、平板制造等精密仪器设备,低温疫苗等特殊货物,优化风险布控查验模式,实施京津冀跨关区一体化检查作业;深化京津冀海关产业链供应链重点企业通关保通保畅协调工作机制,建立重点企业重点物资通关绿色通道;建立京津冀三关跨境电商风险防控智能监管新模式;为京津冀三地海关AEO高级认证企业优先办理注册登记、备案、通关手续、预裁定申请等业务。王辉表示,天津海关、石家庄海关正同北京海关一道,发挥海关国内国际双循环“交汇枢纽”作用,最大化利用海关政策,不断提升京津冀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合力为京津冀高水平协同对外开放提供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