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骆倩雯)昨天是第十一个全国低碳日,今年全国低碳日的主题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昨天上午,全国低碳日北京主场活动在永定河畔拉开帷幕;2023年全国低碳日公共机构主题活动也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本市公共机构一批节能新技术、新产品亮相。市生态环境局相关人士表示,本市今年将进一步扩大低碳试点类型,征集先进低碳技术等项目,继续推进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
据介绍,2022年,北京市启动了低碳试点工作,130余个先进低碳技术应用项目踊跃申报试点。最终,城市副中心智慧能源服务保障中心被动式近零碳(能耗)示范项目等12个项目获评为先进低碳技术试点优秀项目。通州区、密云区成功入选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丽泽金融商务区等4个案例和1名志愿者入选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典型案例,温榆河公园未来智谷一期入选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公众参与实践基地。北京市的低碳试点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作为全市节能降碳排头兵,“十四五”以来,公共机构率先实现“无煤化”,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全市1418家党政机关建成节约型机关,3家公共机构获评国家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试点工作成效显著,行政办公区绿电应用比例高达70%,较好发挥了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昨天,本市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及应用场景征集结果发布。其中,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开展的办公楼智慧照明改造,针对公共区域更换LED光源,同时增加微波智能感应模块,实现“人来灯亮、人走灯灭”,对敞开办公区、会议室区域通过智能系统实现按需照明,改造后节能效果超过70%,每年节约能耗29万多度,每年节约电费32万余元;还有一款多功能节水面盆龙头,可以360度旋转,LED屏幕实时检测水温,设置了3种出水方式,通过将空气混入水流产生气泡减少出水量,使水龙头出水量控制在每秒0.1至0.125升,能有效节水30%。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处负责人介绍,本市今年将进一步扩大低碳试点类型,征集先进低碳技术、低碳领跑者、气候友好型区域等试点项目,继续推进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对于符合条件的项目,将根据类型,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资金支持或绿色金融政策支持。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促进中心负责人也表示,本市将出台建筑绿色发展条例,从立法的高度规范建筑领域绿色发展,从根本上促进建筑节能减碳。“十四五”期间,本市将筛选出一批成熟可推广的先进低碳技术,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绿色低碳的气候友好型区域,为带动全社会践行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