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看超级工程技术攻坚、俯嗅田间地头的泥土气息,副中心的建设热土成为科技创新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在昨天举行的“科技创新人才建功副中心”新闻发布会上,5位来自副中心建设一线的科技尖兵、创新人才代表,分享了他们与副中心的故事,解读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密码,展示中国式现代化样板城市的精神气质。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一设计院副院长 张庆利
用世界眼光讲述中国文化自信的故事
本报记者 曲经纬
“环球主题公园一开始确定的主题IP是没有功夫熊猫的,缺乏中国元素是当时的一个遗憾。”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功夫熊猫”和“未来水世界”设计师张庆利,以国际标准带领中方团队同环球业主方团队紧密配合弥补了这一遗憾。
2016年,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一设计院副院长张庆利加入北京环球度假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团队。“主题公园最重要的是顶层IP打造和故事线创意设计。虽然国内已经建成一些乐园,但在创意和主题上还没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这个领域的顶尖设计团队几乎都是国外人。”张庆利说。
一开始,项目由外方设计团队负责全部设计,国内设计院只负责翻译和本地化咨询。“我们一直在关注学习环球团队的相关经验和设计方法,暗暗憋着一股劲儿,要做中国人自己的创意。”
这期间,张庆利配合业主做了大量中国IP的梳理和调研,发现“功夫熊猫”形象活泼可爱、故事生动引人入胜,具有广泛的世界知名度。
经过中外双方多轮谈判,终于把功夫熊猫谈下来了。将标段三原有IP改成功夫熊猫,作为环球影城第一个功夫熊猫主题落地北京,由北京建院负责配合完成。“能够在外方的设计中注入中国元素,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我非常自豪!”
可问题很快来了,功夫熊猫之前的项目已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此时推翻原有设计从头开始,势必影响整体进度。困难面前,北京建院被委以参与创意深化设计,全面接手主题设计的重任。张庆利带领团队挑起重担。他同外方创意总监一起,寻找符合大众精神体验的源头,融合声光电,将天马行空的构思付诸施工图纸,从竹林开始,把游客引入熊猫大侠大战牛魔王的世界。
为了实现这些惊艳的体验,团队运用BIM360技术云上工作,实现全球38家设计公司在一个平台一个模型上协同作战,所有施工图纸和现场施工指导三维出图、直观可视,大大增强了设计建造的精确度。
“景区里看不到一根电线、一根水管,这些都是我们在设计阶段通过精细化模型把所有的机电管线精准地布置到主题元素隐藏部位,最终呈现出的效果。”作为项目设计总负责人,张庆利统筹协调各个专业,落细落实图纸。“功夫熊猫3万多平方米建筑的设计图纸达到了1.4万张,用两卡车运到工地,可见项目的复杂、难度和设计管理的精细程度。”这也让该项目成为国内乃至世界工程建设最高质量设计水平的代表作。
1000个日日夜夜,痛并快乐着。当张庆利再次走进熊猫大侠的山谷,心潮与漂流激起的水花一样澎湃。“这是以世界眼光看到的中国,这是一个有关中国文化自信的故事,我为我的团队骄傲。”张庆利说。
中铁十四局集团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五标盾构经理 孙长松
大国重器打破海外垄断
本报记者 赵鹏
“东六环改造工程是我第三次参与盾构工程,更是我第一次用上国产的大国重器。”站在这台重4300吨的巨物面前,中铁十四局集团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五标盾构经理孙长松万分感慨,自己既能亲历中国作为“基建狂魔”的发展历程,又能亲身体验到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的震撼表现。
自2015年参加工作,孙长松曾两次作为盾构机机长先后在武汉与常熟驾驶盾构机掘通长江隧道。但他心底还是有些遗憾,那两次他驾驶的都是德国产的盾构机。
2019年底,孙长松与团队一起到达北京,向东六环改造工程建设报到。这是一项“看不见”的超级工程,7.4公里盾构隧道全部位于副中心地下,最大埋深75米,不仅是北京市埋深最深的隧道,也是国内超大直径盾构独头掘进距离最长的隧道之一。让孙长松惊喜的是,这项超级工程完成了他的夙愿——驾驶国产“大国重器”打破德日垄断。
“这次,我们使用的是我国自己量身打造、最大直径16.07米的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京华号’。”孙长松指着这台庞然巨物骄傲不已。这台盾构机长150米、重4300吨,是真正的“地下蛟龙”,代表了当今国内超大直径隧道掘进装备的最高制造水平。
“过去用德国盾构机,不仅标识与说明都是英文,有问题找海外团队不仅麻烦且过程冗长。”他说,现在“京华号”的中文标识简明便捷,而且国内维保团队24小时在线响应,还能通过远程操控快速解决问题,信任感倍增。
十几年前,我国盾构机主要依赖进口,甚至隧道施工都难以独立完成。十几年后,我国盾构装备制造和隧道施工技术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盾构装备从进口到出口,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以“京华号”为代表的盾构装备“逆袭”,正是中国创新之路的缩影。
2021年5月,“京华号”盾构机顺利始发,历时25个月,它在东六环攻克了55个地上风险源,完成7336米地下穿越。
让人有些意外的是,操控这台“地下蛟龙”的是一支年轻团队。“90后”孙长松今年29岁,却已经是团队里的“老资历”了。盾构团队20名成员平均年龄只有26岁,另一名机长今年才25岁。
这些年轻人干起活儿来一点不含糊、不马虎。隧道作业挑战大,团队成员在隧道内单班作业达12小时,白夜班两班倒,冬天基本看不到太阳;运转过程中产生大量热量,夏天作业面的环境温度可高达42℃……在带领团队完成“京华号”地下“穿越”之旅的过程中,孙长松也一路成长蜕变。他率队创下一系列纪录:单月掘进进尺达542米、单日最大掘进进尺24米……
“上天有神舟,下海有蛟龙,入地有盾构。”孙长松很自豪能亲身参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高质量发展,“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也作为一名基层技术人员,我们会继续发扬工匠精神,为副中心建设添砖加瓦、再立新功。”
北京城建集团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02标项目经理 李金和
“老兵新传”
本报记者 赵鹏
既是同事眼中的好领导,又是群众心里的贴心人,更是建设副中心的筑梦人,这就是谱写出“老兵新传”的“70后”李金和。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热浪如潮,北京城建集团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02标项目经理李金和与近千名建设者正在施工现场挥汗如雨、抢抓施工。“这个位置将来会竖立起一块块晶莹剔透的‘帆板’,把日光引入地下三层,给乘客带来难忘的体验。”李金和指着预留孔洞的方向说,这些“汗”卫进度的建设者们,正在为即将展开的“京帆”屋盖建设筑牢根基。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李金和作为这些城建职工的“大家长”,总觉得有些亏欠。“不少人家在外地,加上疫情影响,很长时间只能通过视频‘见一见’家人;有的年轻人两年前早早就领了结婚证,但直到今年才办了喜酒。”但是大伙儿都明白:工期不等人,重重难关抵不过李金和与同事如火的工作热情。
很快,一座世界级综合交通枢纽就将亮相。这处交通枢纽建成后将实现副中心15分钟直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45分钟直达河北唐山,为京津冀百姓生活带来极大便利,是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落到实处的大国工程。
“世界级”工程的难度超乎想象,2020年8月,交通枢纽工程基坑刚刚正式开挖。李金和面对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地下水。由于项目紧邻大运河,地下水极度丰富,刚挖到地下9米就已经出水了。这是什么概念?李金和表示,整个交通枢纽项目要在地下40米深的基坑内完成建造,就相当于地下三十多米的区域全都泡在水里。
李金和为此几乎“跑断腿”,请来多位专家论证,最终采用了地连墙和局部止水帷幕相结合的安全设计,为施工基坑筑起钢铁长城。“目前,这项T型地连墙的成槽工艺已申请到专利证书。”李金和说。
凭着一股子执着劲,李金和带领团队,让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从施工初期的一片平地,如期实现了这座地下车站的“逆向生长”。目前,02标段主基坑区域主体结构已完成封顶,将全面进入屋盖、二次结构、装饰装修、机电安装等工序施工。
作为一名精细管理的践行者,李金和屡创佳绩,团队先后创造了首段基坑通过验槽、首段底板筏板铁标混凝土浇筑、首段主体结构顶板封顶等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枢纽速度”。
北京建工集团北京城市副中心剧院项目总工程师 付雅娣
向世界展示中国建造硬核实力
本报记者 曲经纬
付雅娣不施粉黛的短发造型,第一眼就让人对她“巾帼丈夫”的形象印象深刻。作为一名工程师,她每天与钢筋水泥为伍,与建筑技术相伴,安全帽是她最美的“发饰”。“干工程的,很少留长发,也不好打理。”付雅娣谈吐波澜不惊,似乎这样的沉稳和定力,才能“驾驭”得了超级工程。
付雅娣是北京建工集团北京城市副中心剧院项目总工程师。剧院项目与图书馆、博物馆项目并称为副中心“三大建筑”。面对堪称建筑艺术殿堂中超高难度的剧院项目,她勇挑大梁。“这个项目让我见证了中国建造的硬核实力,更让我找到了个人成长的舞台。”
剧院项目的设计理念源于通州古粮仓和运送物资的船舶,因此也被称为“文化粮仓”。但是对于建设者来说,美轮美奂的造型却意味着更高的技术难度。4134块折叠铝板幕墙,没有任何两块完全相同的尺寸和造型,对传统施工技术来说,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没有先例,我们就要创造先例。”付雅娣带领平均年龄不到26岁的团队,完成了BIM模型构建,运算生成每一个板块的加工数据、每一个角点的坐标位置,参数化设计,数字化生产,机械化安装,智能化控制,让一切都变得井井有条。去年年底,所有板块严丝合缝、分毫不差,“文化粮仓”典雅亮相。
未来的副中心大剧院还将为观众带来“叹为观止”的极致视听享受。这背后,涉及声学、灯光音响、舞台机械等60多个专业系统、30多个学科门类,仅就机电施工来说就是一个重大考验——必须确保所有机电管线设备的安装运行不越“声学红线”。“简而言之,就是拥有1800个席位的剧场,在不开放任何扩声系统和电器声学,要求站在舞台上,轻轻移动脚步的声音能够传到每个角落,这非常极致,是超级工程中的‘顶配’。”付雅娣带队创新编写了建筑版的“查重软件”,只要导入声学参数和机电设备排布方案,就可以由软件模拟“巡线”,即可找到所有“越线”节点部位,而且事半功倍。
“回过头来看,取得成功的关键还要归功于国家的强大。”付雅娣颇有感触。过去建筑领域是有什么装备用什么装备,现在需要什么装备,创新制造来助力,不再受制于人。
眼下,这个有200多个单位参建的超级工程,就要进入收尾协调阶段,付雅娣要求标准一点都不能放松。她对工程的精益求精、大胆决策有目共睹,通过技术革新,仅舞台中央60多米的超高墙体的工期就压缩了30天。“或许就是一次次在鏖战中收获的成就感,激励我一次次大胆决策。”她也率队为公司创造了四五十项科技创新成果,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智造”的最高水平。
历经3年疫情,剧院的建设一天也没有停工。“作风硬、敢拼搏的党员队伍一直在提醒我,在副中心这片热土上,面对急难任务,技术专精与组织引领同样重要。”就在剧院项目火热的施工现场,付雅娣郑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举起右拳,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学生、通州区永乐店镇西槐庄科技小院“院长” 张晓恬
找到学农为农的意义
本报记者 曲经纬
高马尾、圆镜框,一副“学院派装束”出现在新闻发布会上的姑娘,人称“张院长”。红色polo衫背后印着的“科技小院”暴露了她的身份。科技小院已经成为这位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的代表作。
24岁的张晓恬是农大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2021级硕士。去年2月,她来到通州区永乐店镇西槐庄科技小院,开启创新时光。
“我的研究方向是甜糯玉米提质增效栽培技术,其他三位同学的研究方向分别是林下甜椒、黑皮花生和水果番茄。我们调整种植茬口制度,在小院里把它们都安排上,保证土地不撂荒。”
如果说把理论应用到小院里,是学生应做的实践功课,那么调研农业生产现状,升级西槐庄村冬季传统萝卜品种,引进紫美人、满堂红、冰淇淋萝卜等新品种,则是引导村庄增收的附加题。但小院儿团队不仅主动加码附加题,还要把附加题做出“满分”。
带着乡村振兴的“野心”,一年时间,他们一共种植了52亩果蔬,通过蚯蚓粪有机肥替代技术成功治理了土壤盐碱化问题,引进水肥一体化技术等,为村庄节水、节肥、节省大量劳动力。同时,他们也向农户学习传统种植。
“村里的‘老师’可多了,农户经验经年累积,比我们丰富得多。”就拿驱鸟来说,学生们的办法是安装太阳能驱鸟器,而村民的方法更经济实惠——悬挂老鹰风筝。
“大家一同劳作,积累经验,进得了实验室,下得了庄稼地,这才能更好地理论结合实际。”张晓恬说。
农产品种出来了,卖得出去才是关键。“张晓恬们”与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合作,设计了“西槐庄园”logo和农产品宣传册,升级产品包装,打造村域特色农产品品牌。销售方式更是灵活多样,在大集上摆地摊儿,与大型商超谈合作,还开起“西槐庄园”微信公众号,帮助村里开微店,再加上直播带货,让手机成为新农人的新农具、让直播成为了新农活、让数据成为新农资。今年他们还跟村里一起开发了“认领菜园”项目,发展采摘,提升土地收益。
2021年,小院学生为村里引进番茄和其他果蔬作物新品种,帮助村集体增收34万元。2022年除了对现有品种升级改造之外,秋季又引进鲜食玉米,年收入达到70万元,与2020年相比翻了5倍。
“一年多的时间,我们小院学生早就成为了村里的一分子。在这里,我们找到了学农为农的意义。”张晓恬说。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回信,寄语同学们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是对科技小院成员的莫大鼓舞,而小院的奋斗成果也是对总书记谆谆嘱托的最好回应。如今科技小院的星星之火已成为燎原之势,中国农大已在全国24个省区市牵头建立了139个科技小院。张晓恬说:“作为扎根其中一名副中心的科技小院学生,将不负嘱托,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三农的大地上,继续唱响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