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观察总第671期 >2023-05-11编印

画好基层治理同心圆
——副中心楼门文化建设素描
刊发日期:2023-05-11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4-3.jpg

书法楼门

4-4.jpg

广通社区法治楼门

本报记者 冯维静

摄影 常鸣

在社区治理中,“楼门院”是居民走出家庭参与社会活动、沟通邻里感情的重要纽带,是连接家庭和社区的神经末梢。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效。

“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如今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这句话更是渗透到居民生活的细节当中。自2020年起,城市副中心已连续三年完成了70个城乡社区楼门院(村组)治理示范点、26个城乡社区楼门院(村组)治理推广点建设。这些试点楼门院(村组)在“自家门口”的共建共治中,增进了社区邻里关系,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同时构建了基层居民议事协商的良好途径,有效提升了群众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让居民愿意“议社区事,做社区主人”。

让楼门充满人情味儿

    初次走进通州区楼门院治理示范点之一的马驹桥镇富力尚悦居小区C03二单元,“客厅”既视感油然而生:左手边的区域,四条一字隔板两两分布在五个大小不一的六边形储物格旁,构成九块展示区,寓意长长久久;右手边依托居民的报箱设计成壁龛,上面摆放了天安门城楼、人民英雄纪念碑等手做模型,像极了自己家中收藏巧手成果的展示柜;紧挨着报箱的,是一个颇显档次的高柜——共享工具柜,柜子里钉子、锤子、改锥等工具一应俱全,因为配备了只有本楼门居民掌握密码的密码锁,杜绝了工具容易丢失的风险。这种种设计,均是由该楼门的居民自发商议、共同参与布置的。

富力尚悦居社区所辖的富力尚悦居小区建成于2015年前后,既有商品房、政策性保障住房,也有商改住、商业街,居民多达3852户。因为小区地处马驹桥物流园区东部,住户人员结构复杂,租户较多。

“为了营造小区的和谐氛围,我们打造了C03二单元这个文化楼门,希望以点带面,提升其他楼门的文化气息和友爱环境。”富力尚悦居社区党支部书记黄玉国说,选择C03二单元,是因为这里有一定的基础。“刚收楼时,就有热心居民挑起了‘楼门长’的担子,在自己家里设置了工具箱,邻里邻居谁有需要就搭把手。这几年,他们每年都组织‘拔根儿’大赛,邻里间的交流进一步加深,楼道里的公共秩序也越来越好,每个人都把楼门空间当成自己的家来爱护。”

从楼门治理中感受到居住环境改善和生活更便利的帅府园甲37号院居民,还向北苑街道社区建设办公室送来一面“为民解忧显担当 军民共建社区情”的锦旗。“我们楼门的居民都能自觉维护环境,邻里间互帮互助、互敬互爱,越来越像一个大家庭了。”帅府园甲37号院居民代表、79岁的孙大爷开心地表示。甲37号院属于部队军休所,小区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此前楼里的基础设施逐年老化,楼道里随意张贴小广告、堆物堆料等现象比较常见;墙壁陈旧,部分墙皮脱落、破损等情况也比较严重。“这不仅给大家的出行带来不便,而且存在安全隐患,大家都迫切地希望改善居住环境。”孙大爷说。去年6月至今,北苑街道社区建设办公室立足辖区居民实际需求,积极探索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有效途径,在长桥园社区、新华西街社区、果园西社区、帅府社区、后南仓社区、官园社区的6个单元楼门试点推进楼门治理示范点建设项目。项目落地实施过程中,通州区北苑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发挥楼门院党支部或党小组的引领优势,动员社区居民、驻区单位、物业服务单位等共同参与进来。同时,充分发挥社区居民骨干的带动作用,借助居民中的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等力量,清理小广告、堆物堆料,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环境治理提升工作,引导居民共同参与治理、维护楼门环境。

发挥楼门文化中的夕阳力量

在社区建设中,居民骨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社区工作者与居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推进楼门院(村组)治理示范点建设过程中,副中心非常重视发挥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等退休老同志,以及书法、绘画、摄影、手工艺制作爱好者等居民骨干的作用,共建邻里团结、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围。

每周二、周五下午,在梨园中街的玉桥街道楼门文化展示基地,玉桥东里社区“幸福楼门工作室”的成员们都会聚在一起,为制作楼门展示作品而忙碌着。这支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队伍,不仅是玉桥东里社区楼门文化建设的“素材供应商”,更是社区基层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力量。

玉桥东里社区位于街道辖区东南部,共辖楼房39栋、楼门189个,社区常住人口2635户、7000余人。社区通过楼门群众推荐、自荐报名和党支部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在各楼门建立了楼门长队伍。目前,100多人的楼门长队伍通过实行“一人多门”制,实现社区189个楼门每个楼门都有楼门长管理。而这100多人里,又有11位骨干楼门长,他们组成了“幸福楼门工作室”,平日便在街道楼门文化展示基地活动,创作文化主题作品,展现各个楼门的风格特色。

75周岁的郭帮屯是玉桥东里社区“幸福楼门工作室”成员之一,也是团队中最年长的成员之一,身兼楼长、楼门长。小区很多人都知道“郭叔”,家里燃气灶坏了找他、马桶堵了找他、孩子没人接送也找他……郭叔总跟认识的、不认识的居民说:“有事儿就找我,只要我能办到的,绝对不推辞!”没事儿的时候,郭帮屯就到基地“上班”。他爱好书画,在这里,他和其他工作室成员为社区楼门创作书画作品,做粘贴画。

疫情期间,作为玉桥东里14号楼楼长的郭帮屯和另一位志愿者包下14号楼4个楼门52户居民的登记排查和服务。没有电梯的老楼对上了年纪的郭帮屯来说是个挑战,于是他找来桌椅,和另一位志愿者轮番在楼门里守着,对“守不到”的居民,再有针对性地上门入户。居民开玩笑说,楼道里不仅有墙壁上布置的静态文化展示,还有“郭叔”这个“模特儿”动态展示。

“幸福楼门工作室”的发起人员之一李淑华,今年也已经70岁了。退休前在一家企业任市场办公室主任的她热心肠、做事认真,在社区积极参加志愿者值班活动,逐渐成为骨干。

“工作室建成之初,没有资金,没有设备,需要什么我们就从自己家拿,你拿纸我拿布头,需要什么拿什么。从最开始居民谁都不认识谁的生疏,到后来雪天有人主动扫雪;从一进楼道原本空旷的大白墙,到如今打开房门就能领略社区17个团队的工作风采。”李淑华说,通过楼门内部文化的打造,更多居民了解到社区榜样的故事,了解了志愿者工作,也知晓了最近社区的工作重点。一个楼门乃至一个楼、一个社区的文化在互帮互助中发展壮大。

玉桥东里社区常年为70岁以上的老年人过生日。老人生日当天,网格支部书记、网格社工会一起将贺卡、手工编织的寿桃等送上门,与老人共同庆祝。此外,传统节假日、重大节日期间,也会组织志愿者为老人们送去慰问。“这些活动让我们结识了很多朋友,更给了我们一个发挥能量的平台。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干下去。”李淑华说。

“一门一特” 推动基层治理精细化

自2020年起,通州区已连续三年完成了70个城乡社区楼门院(村组)治理示范点、26个城乡社区楼门院(村组)治理推广点建设。吸收借鉴各示范点的经验,在全区42个社区开展楼门院治理示范点、推广点建设,持续深化基层楼门院治理,推动副中心社区治理向精细化发展。

云景东里社区本着“一门一特”的原则,委托专业社会组织入户调研,收集居民对楼层改造的需求、建议,同步建立微信群,为后续楼门文化建设和议事打下基础。充分征集每层居民的建议后,社工引导居民开展线上线下楼层议事会,共同商讨楼层文化建设方案,并先行在3个居民参与意愿较高的楼层启动改造。一时间,二十四节气楼层、海洋世界楼层、书画艺术楼层纷纷亮相,每每让到此配送的快递小哥都直呼“真好看”。

负责6号楼整个楼门文化组织工作的社工张娇娇说,建设过程中,有辖区商户提供墙漆和粉刷工具,很多居民带着孩子参加改造,大人们结识了新朋友,孩子们找到了新伙伴,大家相互配合、帮助,在家长里短中美了环境。

“社区里的事儿还得居民自己说了算,我们只是搭建平台、提供必要支持,至于社区怎么发展全听居民的。”社区党支部裴宇说,得益于整个楼门文化的打造,社区还将成立业主联盟,让业主形成责任意识,带动租户共同爱护社区环境,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实现“进了楼门便是家,我家的事我做主”。

如果说社区议事制度让社区把工作精准地做到了居民心坎儿里,那么楼门院打造,则给居民心坎儿里又添了一份暖意。一份“楼门院治理示范点建设方案”对楼门院治理示范点环境整洁、硬件设施完善等列出明确任务清单,如通过加强楼门院门禁系统、无障碍通道建设,规范楼门院标识,方便居民出行;通过粉刷墙面,清理楼道堆物堆料,确保楼道内环境整洁、无小广告,为居民营造一个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     

“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楼门院示范点、社区议事厅、开放式服务空间等建设力度,持续推进基层治理重心下移,深化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体系,通过创新治理模式、整合辖区资源,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进一步深化了社区治理,将治理单元从社区向小区、院落、楼门、胡同等延伸,通州区以楼门院治理深化作为创新自治体系、搭建参与平台、凝聚社会共识的阵地,努力做到“管起来、美起来、联起来、亮起来、动起来”,进一步提升居民的认同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