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曲经纬 实习记者 王倚剑
“坐高铁1小时20分钟就到了。”6年前,北京东邦门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霍雨佳决定把生产基地布局在距京250余公里的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中日生态园区。这家中韩投资企业不仅开创了北京疏解至曹妃甸的制造企业“无停产搬迁”的先河,也借由搬迁创新科技,从传统门业制造企业转型为以研发生产“被动门”系列产品为主的“专精特新”企业,如今已拥有“被动门”核心专利20项。
昨天在京举行的2023年曹妃甸东北亚国际招商推介会上,日本、韩国、新加坡、俄罗斯等18个国家及地区200余家外资企业参会。霍雨佳作为示范企业代表见证了曹妃甸东北亚国际生态园揭牌。这是在原曹妃甸区中日生态园区、新兴产业园区的基础上整合升级设立的生态园,日后将吸引更多东北亚国家经贸资源流向曹妃甸。会上,23个项目现场签约。
产业基础日臻完善
67个项目已投产运营
“同样完成1000万元产值,现在的生产量只是过去的十分之一,科技含量高了,附加值也高了。真正通过搬迁实现了高质量发展。”霍雨佳说。
搬迁曹妃甸,霍雨佳看中的是当地的土地资源和营商环境,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唐山“三个努力建成”嘱托中“努力建成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窗口城市”的时代契机。“2022年曹妃甸区公财税收1.9亿元,较2010年增长38倍;固定资产投资152.5亿元,较2010年增长10倍,已培育四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国家重点服务业企业这四类规模以上企业)94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66家;规上工业、高新技术等指标年均保持25%以上增长。”曹妃甸新兴和中日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红海用一系列数字展示了曹妃甸的发展优势。
此次东北亚国际生态园揭牌,曹妃甸的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园区位于曹妃甸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北部,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看得见的是园区内路网体系纵横通达,看不见的是产业基础日臻完善,上下游产业链越来越紧密。园区内恒菱碳粉、中铁十六局盾构机再制造、黎马敦包装、东邦门业、盈和瑞环保设备等67个项目已投产运营:北京市政钢结构加工及盾构机再制造、海泰光伏、环达专用车等39个项目正在抓紧建设;贸易服务业发展迅猛,2022年新注册贸易服务企业260余家,贸易额高达130亿元。
优化服务 奖补扶持
起步区拎包即可入驻
加快产业聚集,满足外资、外贸等中小企业拎包入驻,园区将距商业中心、住宅区、高铁站不到2公里的科创中心作为东北亚产业聚集起步区。该中心占地面积279亩,建筑面积20.35万平方米,包括商务服务区、标准厂房区、生活服务区、独栋办公楼以及配套宿舍楼和快捷酒店等。
目前,起步区已入驻图森无人驾驶卡车研发、高斯宝配电设备、恭成科技元器件等高科技项目20余家。未来将重点引入研发孵化平台、小型制造业以及酒店、餐饮、商超等生产生活服务业项目。
李红海介绍,在曹妃甸常规优惠政策基础上,园区进一步出台鼓励外商投资优惠政策,将在用地支持、厂房租金减免、新购置设备补贴、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更大力度政策扶持。
抢抓产业迭代升级机遇
布局三大产业区域
谈及曹妃甸东北亚国际生态园的发展方向,李红海表示,园区主要划分循环经济、高端装备制造及再制造、新能源等三大产业区域。
循环经济产业区域规划面积12800亩,目前已形成了以鑫联环保、锆钛新材料、欧冶链金为龙头的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下一步将重点发展退役动力电池梯级回收利用、汽车拆解与废钢回收再利用、废旧光伏组件与退役风电机组叶片回收利用、工业固废处置及服务等产业,打造以精细、智能、绿色为特征的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高端装备制造及再制造产业区域,规划面积10800亩,目前已引进中铁十六局盾构机再制造、科嘉德医药装备、盈和瑞环保设备、环达专用车等一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未来我们将抢抓产业迭代升级机遇,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海水淡化设备、LNG能源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及再制造等产业,建设特色鲜明的高端装备制造及再制造基地。”李红海说。
新能源产业区域,规划面积14100亩,目前已聚集了以海泰光伏发电设备、未势氢能为主的一批新能源产业项目。未来,这里将重点发展光伏装备、氢能装备、储能装备等产业,打造以创新、低碳为特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会上,23个项目现场签约,其中支持园区合作共建项目5个,贸易、技术、服务类项目11个,生产制造类项目7个,协议总投资39.4亿元,预计年贸易额274.5亿元。据介绍,2023年一季度以来,曹妃甸区先后在上海、深圳、北京召开招商推介会,累计签约项目59个,总投资689亿元,贸易额1639亿元。